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清朝上海只有洋人消防队?才不是,高手在民间!

消防先生
向公众传播消防知识,使人们远离火灾。
收藏

1570586241%E5%9B%BE%E8%99%AB%E5%88%9B%E6%84%8F-131560749595244527.jpg?size=230971

最近,上海许多消防队纷纷建设队史馆。

上海消防队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清朝。上海开埠后,民间消防队在华界是灭火救援的主力军。

如今地处当年华界的消防队,如果能在队史馆中介绍当年当地民间消防队的情况,显然能增添历史的厚重感。

清朝上海属于江苏省松江府太湖厅。由于经济的发展,上海已从宋元时期不到20万人口发展到清朝近百万人口。

1684年,江、浙、闽、广海禁解除,翌年上海设立海关,逐渐成为贸易大港。

随着上海工商业日益繁华,人口逐渐增多,火灾也越来越多,损失越来越大。

清朝早年没有专职消防队,发生火灾官方只能出动军队去扑救。官兵缺乏灭火器材和消防训练,救火不力,使绅商和居民十分不满。

我国民间素有群众性或集资性的慈善党之类的慈善机构。于是上海居民依托这类机构建立民间志愿消防队。

要提高救火效率,首先必须添置先进的消防装备。

早在清顺治年间(1644--1660),上海县绅士唐民从日本购得一台“水龙”。这台水龙以坚木为桶,良锡作筒,重约百斤。

这是上海第一具从国外进口的洋龙,用五、六人掀动木杆带动唧筒中的活塞,一左一右两唧筒交替送水从水管喷射而上,喷射约数十丈远。

它是上海当年主要的救火器械。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时,上海城厢内外的济善堂、原红堂、果育堂等慈善机构先后置办了水龙、水铳、水桶、梯子等灭火救人器械,提高了民间消防队的战斗力。上海开埠后,工商业逐渐繁荣,城厢内外商行林立,沪南、沪东、沪西出现新兴工业。

上海人口不断增加,1853年华界已有54万余人,1860年增达67万余人。1900年前后,上海已是全国最发达的大城市。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华界的火灾又日趋严重,训练不足的慈善机构的业余消防队难以对付。

于是上海的绅商在一些商家店铺集中的地段先后成立公益性的救火社团。社团的队员接受较好的灭火训练。

救火社团为了提高水龙的机动性,把它装在有四个轮子的隔板上,以人力拖行。后又改为用马车拖拉。

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救火社团已大量兴建,成为租界以外上海消防的主要力量。

救火社团的成立提高了单个社团的灭火能力。但发生大火灾时,需要出动多个救火社团的消防力量。

这些社团平时没有联系,临时聚集在一起,难免争地争水,发生摩擦,影响灭火效率。

成立统一指挥上海民间救火力量的机构,成为时代的需要。

1907年9月25日晚上,上海城厢内外救火联合会召开成立大会,到会代表300余人,选举李平书为第一任会长。

上海市政厅遂将慈善团体向办公救火水龙改隶救火联合会。联合会借公益所为办事处。

李平书(1954--1927)原名安曾,字平书,时任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董事长,是发起,领导上海地方自治的核心人物。

城厢内外救火联合会的成立得到社会各界和居民的普遍支持,李平书当会长又是众望所归。在李平书的领导下,救火联合会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首先,联合会可以协调各社团的行动,实现统一指挥,提高了火场的救力效率。

其二,它可以集中财力购置先进的内燃机消防泵浦车,统一规划消防力量和水源布局。

其三,它振奋民族精神,使相形见绌的华界火政具有与租界火政竞争的条件。

其四,它极大地推动了沪东、沪北、沪西的消防工作。没过多久,华界地区闸北、浦东杨思等处的救火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其五,上海城厢内外救火联合会是我国第一个救火联合会,它的成立对促进江浙以及全国各地城市的民间消防的联合起到示范作用。

为了表彰和纪念上海救火联合会的倡导人和创办人李平书先生,联合会在豫园九曲桥建立了李公平书铜像。为消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大家是不会忘记的。

END

文|范强强

评论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傅级
202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