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科学需要讲故事

我是科学家
原创

作者:Claire L. Evans

编辑:欢

基于科学内容的交谈,总会显得格外吃力。

科学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交谈无比沉闷,过多的科学术语使得外行一头雾水, 相对简洁的描述又会引起科学界里批评家的无情指摘;科学话题总是冷冰冰的,很难激发人们的热情;若是加入生活化的比喻,那些极端的学究又会苛责比喻不够严谨。

总之,无论出现任何原因,都会使得对话无法继续。

交谈的场面之所以如此窘迫,其原因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 用通俗优美诗化的语言很难呈现自然界中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尤其是当你对此概念有了充分科学的认识后 。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然而,还是有些人能够担此重任的,他们能够将一些不可见的科学现象解释给公众听。 这些人天生具有两套语言系统。 科学家卡尔•萨根、尼尔•德格拉斯•泰森、E•O•威尔逊是这样的人;科普作家娜塔莉亚•安吉尔、大卫•爱登堡、雷切尔•卡森、布莱恩•格林是这样的人;还有一些电视制作人、导演、纪实小说家和公共演说家也是这样的人。

他们是思维的使者,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清晰的解释给公众,有时仅仅通过讲述一个故事而已。

这一能力似乎是上天对这些人的眷顾,让他们能够驾驭两种思维。 在脑中他们拥有坚实的科学知识,而付诸纸上时却也能妙笔生花。 只是他们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如此优雅的展示科学内容,正如卡尔•萨根在他书里所写“如果要从零起点学习制作苹果派,你需要对宇宙有一些了解。”这句话读起来甚是可笑,将一幅庞大的宇宙画卷做了如此形容的确有些费解。但是,萨根这样引入科学问题却也有他的原因,只是略显荒谬而已。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科学本身就是雄伟的,有志之士徜徉其中想去了解宇宙的全部。但是,这似乎只是一个妄想,它需要所有的男女不停的投身科学事业,仅靠几个人是绝不可能完成宏愿的。然而,即便如此,我们却也难以窥见终极目标。问题环环相扣,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不得不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此往复。

也许,巨人的肩膀会为我们提供一条捷径,但是巨人们也像俄罗斯套娃般层出不穷 。 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投身科学之中时才会发现,我们知道的越多也正意味着我们不知道的越多。想要了解宇宙的全部几乎无望,因为问题永无止境。

对于一些科学家来说,畅游于问题的海洋无疑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他们在观察现象和建立理论中寻找着平衡,抽象化的概念是他们定义自然、客观宇宙和数学现象最好的方法。他们能够感受概念呈现出来的优雅。然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抽象化的概念几乎就是地狱 , 因此描述一个概念时的语言变得至关重要。

作为读者,我们真正想听的是贯穿始终的 故事 ;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引起 共鸣 的点;我们希望那些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 比喻、图像 来呈现。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最易被大众接受的科学知识正是由这些修辞所塑造的。

曾几何时,当那帮天文系的学生正在为宇宙的膨胀模型苦恼时,天文学家的一个简单比喻就将他们拯救了。 宇宙膨胀的图像就如同一个正在充气的气球,而宇宙中星罗分布的天体就是气球表面上的点。 当确定气球表上的某一个点时,随着气球的膨胀,上面其他的点都在远离这一点,并且距离越远的点离开的速度越快。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比喻,将天文学课本中的许多概念解释的一清二楚,并且这一比喻如此精妙。这就是比喻的魔力,它能够将杂乱的物理现象用图像的形式清晰呈现;它能够将深奥的抽象概念转化成我们手中可见的模型。

正如这个比喻,好的科学表述可以将复杂的概念简化,它将人们放眼整个宇宙的目光拉回,而仅仅聚焦在手中的气球上。 宇宙之于萨根而言,就如同一个中世纪的国王在餐桌前等着苹果派。

排版: 昕旸

题图来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