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光明军事百科:歼轰-7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歼轰-7(代号:JH-7,中国绰号:飞豹,外贸型号:FBC-1,北约代号:Flounder,比目鱼),是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双发串列双座超声速歼击轰炸机。主要用于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

  

  歼轰-7

  歼轰-7采用高位双后掠翼标准气动布局,使用全动水平尾翼、单面垂直尾翼、机腹导流片。国产HTY-4弹射座椅性能优越,能保证飞行人员在高度0-20000米、时速0-1000公里的条件下逃生。一体化座舱盖保证了良好的视线,仪表系统达到了第4代水平。歼轰-7使用的232H型多用途脉冲多普勒雷达充分借鉴了美国F-4E飞机使用的AN/APQ 120雷达的工艺和技术方案,既能有效对抗空中目标,也能应对地面目标。对米格-21歼击机类的空中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70-75公里,对大型水面目标为160-175公里。

  在动力系统方面,歼轰-7使用的2台涡扇-9(WS-9)加力涡扇发动机是中国根据英国技术许可生产的,其原型为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为F-4K/M战斗机研制的“斯贝”Mk202发动机,这也是二战后中国战斗机首次使用西方动力装置。

  歼轰-7具备较好的机动性能,具备一定的空战自卫能力。由于要求在外挂空舰导弹的情况下仍旧保持较大的作战半径,因此低油耗的涡扇发动机必不可少。英国的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91.25千牛,发动机重量为1841公斤,推重比6.5,最大军用推力耗油率为0.68,其性能远远好于当时国内的涡喷发动机,尤其是耗油率低确保了歼轰-7关键的航程指标的实现。在引进斯贝发动机的同时,中国在西安发动机厂也开始了代号涡扇-9的仿制国产化工作,但由于技术差距及其他原因,涡扇-9的研制进展一直不顺利。所以早期生产的歼轰-7仍旧使用进口的斯贝发动机,直到2003年7月17日,国产化涡扇-9终于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获准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全国产的涡扇-9被命名为“秦岭”,为歼轰-7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动力基础。

  作为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作战飞机,歼轰-7的航电系统即围绕着保障反舰导弹的使用来展开。主要包括为确保战机能够准确到达战区的导航系统和为空舰导弹提供目标指示的火控雷达。歼轰-7的航电系统包括232H单脉冲多功能火控雷达、ZJ-9指挥仪、210多普勒导航雷达、265A雷达高度表、HZX-5航向姿态系统等,其中232H火控雷达最大搜索距离在150公里左右,跟踪大约90公里。由于航空电子设备的增多,中国战机传统采用了硬件互联的办法已经不适合用在歼轰-7战机上,因此歼轰-7在中国首次采用了数据总线将各系统相连,形成初步的综合航电系统,由于当时国内技术条件的限制,歼轰-7的航电系统采用的是低速、单向的ARINC-429总线,系统以火控计算中心,负责座舱显示、飞行整体状态的收集、信息处理及各子系统输出控制等功能,虽然歼轰-7的航电系统综合程度仍旧较低。功能也较为有限,但实现了攻击/导航的一体化,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作战能力 。

  火控系统方面,歼轰-7首次在国产作战飞机上采用数据总线为核心的作战系统。主要由多功能雷达、空舰导弹火控、平显、大气数据系统、机载计算机系统总线、惯性/GPS导航系统和控制增稳飞控系统组成,可以多种攻击方式对地、海攻击。

  歼轰-7飞机由于设计较早,虽然有较好的对地攻击性能,但空战自卫能力较弱。

  歼轰-7A与国外类似的战斗轰炸机如狂风相比,其航程、载弹量、作战半径基本接近于后者,不过歼轰-7A的涡扇-9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比狂风的RB199-34R发动机的水平要低,另外在航空电子系统及相关吊舱的技术成熟程度可能也要逊于后者,并且歼轰-7A还没有类似狂风战斗轰炸机配备的风暴阴影这样的隐身防区外攻击系统,因此这些都是歼轰-7A未来发展的方向。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