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开学第一课》里没解释的这几个问题,答案来了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开学第一课》也是一堂知识满满的科学课。你是否好奇冬奥雪上项目为何怕下雪?再生水稻是怎么回事?塞罕坝的溪流来自哪?看答案。

整理/新媒体编辑 房永珍 图片来源/节目截图

2022年《开学第一课》9月1日晚如期播出,你看了吗?

在今年的这堂课里,科学的元素可真不少。有突破天气障碍的冬奥冠军、有培育金色种子的院士、有探知地球奥秘的青藏科考队、有逐梦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在讲述一个个“奋斗”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知识满满的科学课。

不过,节目中有一些并没有展开解释的问题,想必让不少人产生了疑惑。下面我们就挑选几处为大家解释一下。

冬奥赛场雪上项目为何怕下雪?

冬奥冠军徐梦桃在节目中讲述,比赛经常受各种天气因素的影响。她回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因大风大雪天气,如她所料比赛推迟了。那么,以冰雪为特色的冬奥赛场,雪上项目为什么害怕下雪天呢?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考虑到自然界天气过程尤其是降雪的不确定性,雪上竞技项目的国际赛事尤其是冬奥会,一般都会使用人工造雪来铺设雪地赛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工造雪技术是人为可控的,可以不用“靠天吃饭”;另一方面,这种技术的门槛相对较低——只要温度低于0℃,造雪机就能工作。

在凌晨,户外气温较低时形成的天然雪,凝固程度通常比较高,此时雪质偏硬,类似“冰碴”。这种状态的雪,虽然会让滑雪选手达到比较快的滑行速度,但是也让雪板的抓地效果欠佳。尤其对于新手来说,如果松软的天然雪没有被压实,雪板非常容易陷入雪中,造成侧翻、急停等事故。

相比之下,人造雪的雪质则更具可控性,尤其是优质的“冰状雪”,在出太阳后会逐渐由粒状转变为粉状,此时的雪质最好、绵软适中,最适合使用雪板的各项户外比赛。

水稻如何实现“神奇”再生?

节目中,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为大家介绍了他培育了20多年的种子——Ⅱ优航1号。它上过太空,还有超强再生能力。它的上端被割掉后,下端1个小时长了将近1厘米,30天后就可以抽穗了。

相信很多人对再生水稻充满了好奇,这是怎样一种水稻呢?再生稻是水稻家族中的“异类”,具有种一茬收两茬的能力,也就是“一种两收”,类似水稻里的“韭菜”。

它能再生的秘密在于,再生稻当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时候会有一些腋芽,当第一季收割之后它们得到保留,在原有的根系的基础上,这批腋芽再次生长、抽穗,大约2个月后它们再次成熟,可以收割。再生稻省去了重新育秧、耕种等环节,省种、省工、省水、省药、省钱。

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种植再生稻。20世纪,我国再生稻单季亩产仅为150~200公斤,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运用,进入21世纪初期,两季总产稳定在1200公斤/亩以上。再生稻具有产量高、低成本、质量好等优势,发展再生稻对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但也不能随意种植,再生稻对生长条件要求高,必须在温度、阳光、水源条件适宜的地区种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

曾为荒漠的塞罕坝溪流是哪来的?

此次《开学第一课》的课堂,还带我们走进了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期间,林场工作人员带孩子们走到了林子的溪流间。工作人员介绍,溪流的产生也是种树带来的好处。

原来,自然界的溪流的形成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高山上的溪流来自于山顶的融雪,而在没有积雪的山上,溪水源于降雨。山上的土壤和岩层有很强的储水能力,砂砾之间的缝隙都能存水。下雨时,一些雨水被植物吸收,再通过蒸腾作用重新回到天空;一些雨水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土壤和岩层就像吸饱了水的海绵,雨停后又缓慢地渗出水来,逐渐形成溪流。

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功能之一就是水源涵养功能,树多了就能更多地涵养水源。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

不断变幻的炫酷课堂用了哪些技术?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创新采用“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形式,以数字新技术升级“新课堂”,打造了极具科技感、时代感的沉浸式课堂。

节目中,有微距镜头展现水稻种子微观世界,延时拍摄再生稻动态生长,还原钻取冰芯、岩芯过程,还有现场让人叹为观止的歼-15模型,以及通过AR技术1:1还原的空间站实验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泛采用AR(增强现实)、CG等数字技术与节目内容进行深度融合设计,不仅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更进一步激发想象力。

值得一次的是,节目还将课堂“搬到”了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通过AR技术1:1在演播厅现场还原实验舱。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通过连线“来到”节目现场,三位航天员带领同学们“云”参观问天实验舱。天地间清晰流畅的“视频聊天”的背后是我国“天链”中继卫星的功劳。中国首位在太空漫步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也通过连线“云”现节目现场,和同学们分享从太空回到地球生活的独特体会。

总之,这堂《开学第一课》还是很有看点的,错过的朋友不妨看一看。

(本文内容综合北京科技报、央视新闻、农民日报、央视三农、大科技等)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海润
少师级
《开学第一课》这堂课里,科学的元素可真不少。在讲述一个个奋斗故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堂知识满满的科学课。
2022-09-06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傅级
科学的发展,科技的力量,在代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这一代人继承和发展。
2022-09-06
科普传播L
太师级
开学第一课看点很多,不容错过
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