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浅议少林僧兵专业作战——翁家港战役

Zhang Jin
原创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委员
收藏

倭寇横刀乱中华,少林僧兵射天狼

张进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专委会委员

“十三棍僧救唐王”VS“少林寺僧助唐”

“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功夫圣地嵩山少林寺,自古以来留下了众多传奇,尤其是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中国香港电影《少林寺》,让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家喻户晓。

电影《少林寺》在中国大陆公映后,以0.1元的票价创下了1.6亿元的票房纪录。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隋朝末年,隋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在督建河防工事时,杀死了起来反抗暴虐的神腿张,其子小虎逃亡至少林寺为少林武僧昙宗所救。小虎为报父仇,拜昙宗为师,习武少林,并落发为沙弥,法号觉远。一日,李世民偷渡黄河被王仁则兵马围困,觉远等施计解救。王仁则诬陷少林寺内有人通敌谋反,准备灭掉少林。众僧浴血奋战,昙宗战死。此时李世民率兵返回攻陷洛阳,王兵哗变,王仁则被觉远手刃。为继承昙宗遗志,觉远受戒为僧,兼负武林统领。唐太宗谕立僧兵,并立碑表彰众僧义勇。自此,少林习武风盛,名传四海,威震四方。

少林寺位于河南嵩山,建立于495年。由于寺院所在的嵩山森林密布,野兽出没,为了保卫寺院,寺院里的和尚就以习武为生,保护自身和寺院的安全。少林功夫经历千百年风雨后享誉全球。

今天的少林功夫更多的带有表演性质,而中国古代的少林僧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成为“国家军人”,承担保卫朝廷的关键角色。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拥有大量田产的少林寺成为战乱叛军进攻的对象。少林寺被叛军一把火烧得只剩下一座孤塔。在此情况下,少林寺为了保护隋文帝杨坚赐给少林寺在柏谷坞的100顷田产,组织了武僧驻守在封地柏谷坞处。

与此同时,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后,为保都城安全,命其侄王仁则在柏谷坞扩建城池,建立军事重镇辕州城,因而占据了少林寺的大量封地,且未对少林寺给予任何补偿,引起了少林寺僧众的极大不满。

武德四年(621年)3月,唐军大举包围洛阳,在轩辕关下,李世民和王世充的部队展开了激战。王仁则驻守的辕州城地形险要,是扼守十八盘的战略要地,易守难攻。李世民夺下十八盘后,又开始攻打辕州城,却久攻不下。

这时,少林寺寺主志操等审时度势,知道李唐王朝是正统,天下必然归唐。而大郑王世充则是乱臣贼子,必然灭亡。于是,众僧商议决定站在李唐政权一边,要协助秦王李世民夺取辕州城。众僧一拍即合,经过谋划,少林寺僧预先联络了王仁则手下的州司马赵孝宰等,商定好了里应外合的方案,武德四年4月,“少林寺十三僧”翻墙潜入辕州城武艺高强的昙宗等人擒住了辕州城最高统帅王仁则,王仁则最终被活绑交给了唐军。随后,李世民便占领了辕州城。

请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少林寺十三僧助唐军”。从现在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少林寺十三僧助唐军”是历史真实,然而其中并无“棍僧”,也无“武术”。

与“少林寺十三僧助唐军”有关的史料,主要来源于少林寺碑褐上的3篇铭文,这3篇铭文记载了彼时的社会现状和唐朝政府对寺僧等人的犒赏情况以及受到嘉奖的寺僧名单。但是铭文中对寺僧助唐的描述过于简陋,可谓“言简意赅”。

我们要明白,仅有13个僧人又怎么可能在敌军大营中如入无人之境?在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中,“十三”和“僧”都完全属实,但准确的史实应是少林寺“十三僧助唐”。且少林寺僧曾因为助唐有功并受封赏这件事实本身,毫无疑问也是真实的。

电影《少林寺》所依据的故事蓝本,为少林寺白衣殿清代《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和民间传说综合改编。而这个壁画民间传说,也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义所形成。

事实上,在“十三棍僧救唐王”事件发生时,李世民并不是“唐王”,而是“秦王”,李世民“秦王”这个称号是唐高祖李渊称帝后所封的。而按照真实的历史来讲,当年被少林十三僧活捉的王仁则才是当时的“唐王”,据《旧唐书·王世充传》记载,隋朝大将王世充自立皇帝后,加封了王仁则为“唐王”。

至于“十三僧”如何成了“十三棍僧”?根据文献记载判断,少林寺棍僧的形象应当在元朝时已经非常崇尚,可以推测,元朝时少林寺内有不少僧人练习棍法,后来出现了演绎故事里的“僧众以棍破之”的说法。电影《少林寺》也对少林棍僧进行了突出渲染。

总的来说,“十三棍僧救唐王”已被学术界认定是一个虚假的历史演义,其真实的面貌应叫做“少林寺僧助唐”,这段历史可以说是少林寺僧参与的最早期军事活动,该事件形成的背景及它所述说的意义,深化了人们“匡扶正义、抵御外侵”的思想,并为此后“少林僧兵”参与类似的军事活动提供了传统。于是,每到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就会冲锋陷阵、为国效力。

大明风波——倭寇之乱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14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群雄割据,征伐不断,1392年,北朝统一了日本全境,而南朝那些战败的日本武士为求生存,就纷纷跑到离他们最近的朝鲜半岛和中国来抢劫,那些武士的功夫虽然在日本国内不怎么的,可一出国界就是祸害了。而当时明朝的精锐部队都在北方对付蒙古,所以对于东南沿海就有所忽视,时间一长,就酿成了大患。

按照《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倭寇”词条的说法,倭寇是“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但明朝官方史书《明史·日本传》有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也就是说真正的日本海盗(真倭)只占倭寇总数的十分之三,中国沿海商人和居民(假倭)却占倭寇总数的十分之七。近年来,日本学者山根幸夫和中国台湾学者吴大昕也说“倭寇的大部分是中国人”“倭寇是中国社会问题”。甚至还有人提出,倭寇并非日本海盗,因为在明朝时期,日本还没有能力生产横渡东海的船舶,倭寇很可能是只有少量日本人参加的中国海盗集团。

早在日本足利幕府掌政期间曾与明朝政府建立了贸易关系,即日本以朝贡的方式来中国进行贸易。本来这种方式挺好,可没想到后来日本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到了1467年,足利幕府势力衰弱,日本的很多地方首领为了争夺贸易权打的不可开交,其中最典型的是宁波争贡事件。

1523年,日本地方首领大内氏与细川氏的使臣为了争夺与贸易权,在中国宁波打的不可开交,搞得中国老百姓也跟着遭殃。当时的明朝嘉靖皇帝一看这个,干脆就停止跟日本的对外贸易,实行所谓的闭关锁国政策。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使得倭寇更加猖獗。

当时沿海地区很多人就指着出海捕鱼生存,这样一来完全把他们的生计给断了,没办法,只能铤而走险。而那些富商大贾,甚至是朝廷命官看到这海外贸易有利可图,遂不顾朝廷禁令,纷纷干起了走私的非法勾当,还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武装走私集团。

更令人发指的是,有的中国人干着干着眼里就只剩下钱了,索性流亡海外,勾结日本的倭寇,直接就在中国沿海干起了抢劫的勾当。这些海盗商人如王直、徐海等,勾结倭寇,使得倭患愈演愈烈。

当然了,对于这摊子事,明朝政府也不是一点儿都不知道,1548年,嘉靖皇帝派朱纨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军务,他到任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他马上封锁海面,杀死了通倭的李光头等96人。这本来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没想到他触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反而被逼自杀。自此之后,朝中再也没人敢提倭寇的事。

与此同时,还发生了很多让人诧异的事:本来明朝政府派兵去打倭寇是名正言顺的事,可当地人纷纷依附倭寇,反而把明军给收拾够呛,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滑稽的一幕:倭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处处如鱼得水,而代表“正义之师”的明军则是举步维艰。

曾经一队人数仅仅72人的倭寇(也有的说法是53人),在中国浙江杭州湾登陆,一路北上,横扫浙江、安徽、江苏,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最后竟然围攻南京。你没看错,就是这72个倭寇,就敢围攻守军达数万的江南重镇南京。

倭寇与守卫南京的明朝军队进行了一番较量。结果是:明朝军队死伤800—900人,其中两名把总朱襄、蒋升被倭寇斩杀。而倭寇没有死一人,全身而退。

南京城军队平日飞扬跋扈,每月要吃掉8万人马的军粮,却被72个倭寇暴徒攻击,简直就是朝廷的耻辱。

最终,这群倭寇在明朝军队的围追堵截下,经过连日狼奔豕突,不免精疲力竭,悉数被杀。

清点战果,这群72人的倭寇小分队,差不多3个月内,在浙江、安徽、江苏3省横行无忌,行军数千里,杀戮中国军民共计4000余人。

这样的不利局面,直到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出现,才得以扭转。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在明朝军队之外,招募训练了一批专门对付倭寇的精锐力量,才得以逐步遏制倭寇的猖狂势头,最终将倭寇清除,保得中国东南沿海的安宁。

少林僧兵专业作战——翁家港战役

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东南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明朝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于是只得征调各地乡兵,少林僧兵就是其中一支最为骁勇的武装力量。关于此事,各类史籍笔记中记载较多。

顾炎武《日知录》称:“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淞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队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皆战死。”这位法号月空的僧人响应号召,率领三十多人奋勇抗击倭寇。后因误入敌军埋伏,全体阵亡。传说少林方丈闻讯后,又带着一百僧兵,口宣佛号,棒杀倭寇上千人。可见,僧兵武艺出众,以一当十。《僧兵首捷记》说,“僧兵骁勇,不以首级论功”,这支队伍在作战之时,“暗约以靛青涂面,贼见青脸,红布蒙头,疑为神兵,胆已唬落”。感觉有点类似当今的特种兵。

当倭寇围困杭州之际,少林僧兵集结于此,准备痛击敌人。但杭州政府军将领对僧兵的武艺有所怀疑,于是还设计了一次比试。招高僧孤舟赴宴,暗中埋伏下军士8名。孤舟单身而来,8军士从旁跃出,各持棍乱击孤舟。孤舟用僧衣的袖子裹住其中一人的棍子,将棍夺下,随后用该棍反击8人,8人应棍而倒。孤舟在这次比试中以高超的武艺折服杭州的将领之后,僧兵才得以参加了杭州之战。

因为僧兵武艺高强,“骁勇雄杰”,所以“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而僧兵一般使用的武器是铁棍,《倭变事略》记载:某僧兵乃“手执铁棍,以古大钱贯铁条于中,长约八、九尺,重约三、四十斤”。僧人们舞动铁棍,“运转便捷如竹杖”,一击下去,就是暴头,“一贼舞双刀而来,月空坐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

在朝廷军队无力抵抗的情况下,让少林僧人上前线消灭倭寇成为明朝廷的正确选择。少林僧兵专业军事素养和严明的纪律,在平定倭寇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给倭寇较大杀伤。

虽然少林僧兵非国家正规军,而是带有民兵性质的临时武装组织,但少林寺僧兵对军事学的研究却一点不亚于明帝国的正规军。具体说来,少林寺僧兵都是训练有素而精通作战阵法的僧人。

翁家港战役可以证明少林僧兵作战的专业——

1553年5月,少林僧兵奉命开拔,5天后到达松江。在松江,共120名少林僧兵备战。他们专门雇来工匠,制造出了皮甲、毛竹甲等防护用具。将皮甲穿在里面,毛竹甲穿在外面,对身体起到双重保护的效果。

在武器方面,僧兵们打造了24把钢叉、24把钩枪和12把铁棍。在作战编组上,僧兵学习明朝正规军,将120人编成10个营,每个营12个人。各营僧兵认真训练,准备对倭寇大战一场。

作战的时间很快到了,6月10日,僧兵部队在苏州地方官员的带领下正在搜索敌人。突然,骑兵在巡逻期间发现了上百名倭寇。少林僧兵英勇作战击溃了敌人,并缴获了倭寇的船只,少林僧兵首战告捷。战斗结束后,少林僧兵继续搜索残余倭寇。但倭寇很快就从当地撤离了。少林僧兵迅速进行转移,并在翁家港发现了倭寇的踪迹。

由于倭寇阵型以分散的“队”(一队30人左右)为单位展开行动,每个“队”间隔一两里,需要集合的时候,倭寇以吹海螺为集结号迅速集结队伍。为了对付倭寇极其灵活的散“队”阵型,避免被倭寇包围,少林僧兵结合倭寇的阵型制定了相应的战术策略——以骑兵在前方开路,步兵不再以纵队的方式开进,而是排成横队迎战倭寇。

少林僧兵摆好阵型,倭寇知道伏击包围少林僧兵已经没法成功了。倭寇头领一边让倭寇变更队形,一边用刀子驱使着被掳掠的百姓,强迫百姓将包裹扔在僧兵前面,以诱引僧兵拿起百姓的包裹。倭寇借僧兵拿起百姓包裹,注意力不集中的机会发起猛攻,歼灭僧兵。但少林僧兵军纪严明,没有人拿百姓的包裹,倭寇的计划又一次落空了。倭寇和僧兵互相射箭,双方未有胜负。

少林僧兵没有强攻敌军,而是对敌人示弱,诱导敌军出战。少林僧兵让步兵代替骑兵打头阵,并将僧兵分成7人一组的战斗小组,其排队顺序非常讲究专业——2个长枪手中间为1个钩枪手,长枪手的身后是拿着铁棍和砍刀的2个僧兵,左右站着1个弓弩手和1个火器手。从僧兵拿的武器就能看出,僧兵的武器都是短兵相接的武器,僧兵战斗小组的每种武器之间互相配合,起到最大限度的战斗效果。

战斗打响了,僧兵长枪手上去和倭寇打成一团,钩枪手跟在长枪手后面抓住机会,专打倭寇的脚。就在钩枪手和长枪手和倭寇激战的同时,倭寇的阵地又遭到僧兵弓弩和火器齐射,倭寇损失惨重。少林僧兵抓住机会,将骑兵投入战斗。经过激战,僧兵和明军一起斩首倭寇40多人。

倭寇乱作一团,躲到路边的屋子里。僧兵采用火攻战术火烧屋子,吓得倭寇跑出屋子逃跑。而长枪手又在追击中杀掉了不少倭寇。100名倭寇,只有20人逃回老巢。

翁家港战役,僧兵歼灭倭寇80人左右。随后,明军在僧兵的鼓舞下发动反击,歼灭倭寇总计250人。翁家港战役结束后,僧兵又多次在战斗中奋勇拼杀,取得了一定规模的胜利。

凭借专业的军事素养、严明的纪律,少林僧兵对倭寇的作战从1553年一直持续到1555年。后来随着训练有素戚继光的“戚家军”投入战斗,少林僧兵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评论
无限探索者
太师级
虽然少林僧兵正规军,但少林寺僧兵对军事学的研究却一点不亚于明帝国的正规军。少林寺僧兵都是训练有素的僧人。
2022-09-05
科普要发达
太师级
少林寺僧兵都是训练有素的僧人,虽然少林僧兵是保卫少林寺的僧人,但少林寺僧兵对军事学的研究却一点不亚于明帝国的军队~~
2022-09-05
梅晓艳
进士级
已学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