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胖熊科普】姑妈得肿瘤了,会不会遗传我?遗传的知识你不能错过

重庆市肿瘤防治科普基地(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收藏

焦虑中......zZ

你啷个了?

啷个办!我姑妈才不到四十就得了卵巢癌,我得不得遭遗传哟?

你姑妈是你老汉的妹妹,又不是你妈妈的妹妹,不会传给你哩。而且逗你姑妈一个人得了,肯定不是遗传性撒,别个遗传的都是屋头好多人都得了肿瘤。

亲人得了肿瘤,自己会被遗传吗?肿瘤患者会把肿瘤遗传给子女吗?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那肿瘤到底会不会遗传呢?

本期胖熊邀请到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学实验室副主任易琳,就来说说遗传那些事儿。

易琳,女,主管技师。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学实验室副主任。现担任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精准医疗与分子诊断专委会常务委员、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精准医疗与分子诊断学组委员。

易琳主任说,答案是肯定的。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肿瘤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往往存在家族聚集的现象。简单的理解,就是肿瘤的发生发展或多或少与遗传学因素有关,其中有一部分肿瘤的发生遗传学因素起了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肿瘤是遗传性的。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好莱坞知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进行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原因是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她从母亲那遗传了突变的癌症易感基因BRCA1,患乳腺癌的几率高达87%。因而选择了预防性切除术,虽然当时舆论一片哗然,但她将癌症与遗传易感性推向了社会,更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癌症遗传易感性的关注。

目前常见的、研究比较清楚的实体瘤主要有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等。这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往往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如果导致肿瘤发生的致病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层面,那么家族中获得该突变的后代发生肿瘤的风险会高于正常人群。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

在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中,BRCA1/BRCA2基因突变致病的几率较大,约有40%-50%的遗传性乳腺癌是由BRCA1/BRCA2基因突变引起的,有文献报道携带有BRCA1基因突变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分别是50%-85%和15%-45%,携带有BRCA2基因突变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分别是50%-85%和10%-20%。但并不是所有突变携带者都会发展成癌症,只是携带有这种突变的人有很高的癌症易感性。除了BRCA1和BRCA2,包括TP53, PTEN, STK11/LKB1, CDH1, CHEK2, ATM, MLH1, MSH2等发生突变都已被证明与遗传性乳腺癌和/或卵巢癌症相关。

BRCA1/2突变携带者风险管理:

遗传性结直肠癌

林奇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 2%-4%。林奇综合征是由胚系 DNA 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所致,MMR主要包括 MLH1、MSH2、MSH6 和 PMS2等。这些基因发生胚系突变的携带者易于发生多种肿瘤,如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肠癌,肝胆癌,上泌尿道癌,脑癌,皮肤癌等。林奇综合征患者在其一生中很容易发生多处原发肿瘤,54%~61%的患者会发生第二种原发肿瘤,15%~23%的患者会发生三种或更多的原发肿瘤。

结直肠癌通常被认为是林奇综合征的原发癌,患病风险男性高于女性。在男性,如果林奇综合征患者在发现第一处大肠癌时未进行结肠次全切除术或全切术,那么其在10年内发生另一处原发性大肠癌的几率大概为25%~30%。所以早期确诊林奇综合征,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本身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但在女性,林奇综合征家庭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情况大于或等于结直肠癌,在这些女性病例中,50%的患者以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为她们的首发恶性肿瘤。

在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中,错配修复基因是其主要的高度外显的易感基因,其中MSH2基因占50-60%,MLH1为24-40%,MSH6为10-13%。具有hMLH1和hMSH2基因胚系突变的女性,一生中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40-60%,发生卵巢癌的风险为9-12%。一项评价携带hMSH6基因突变的研究指出,当妇女到70岁时,子宫内膜癌的累计发生率为71%。

林奇综合征临床风险管理:

对这些遗传性肿瘤筛查时,建议病人到专业的遗传咨询门诊进行咨询。对具有遗传性基因突变的妇女,减少疾病对其影响的主要方法是及早诊断。除此之外,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减少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

这些事儿你需要知道......

Q1:家里亲戚有好几个得肿瘤,就一定是遗传性?

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在进行遗传学分析时所指的“亲戚”是互相之间有血缘关系的“血亲”,比如你和你姨妈、表哥是血亲,但和你姨夫、表嫂则不是。那有好几个血亲得肿瘤就是遗传性的么?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举个栗子,下面这个家系,A的母亲四姐妹中有两个得了乳腺癌,一个得了卵巢癌,且患病时较年轻,符合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的特征,在咨询师的协助下进行了BRCA1/2基因检测。检测报告显示患病三姐妹的BRCA1基因均存在一个致病突变,证实其确实患有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

又比如这个家系,B的父亲、爷爷和一个堂叔都得了肺癌,并且父亲和堂叔的患病年龄比爷爷提前了20多岁。经过仔细的询问交流,我们了解到B的爷爷本身不吸烟,退休后有每天坐茶馆的习惯,长期接触二手烟;父亲本身不吸烟,但由于工作原因长期接触汽车尾气和粉尘;堂叔是否吸烟不清楚,长期从事装修粉刷工作。

一方面,目前的普遍共识认为环境致病因素是肺癌的主要病因;另一方面从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来看,B的父亲、爷爷和堂叔都长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二手烟、尾气、粉尘等),爷爷退休后才开始,而父亲和堂叔则是工作中长期接触,也与父亲和堂叔患病年龄较爷爷早这一点相符合。最终我们认为B的家系中三人罹患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不良环境因素。

Q2:卵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这些“女性肿瘤”只可能从母亲那边遗传而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染色体、DNA和基因。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载有遗传信息的物质,在显微镜下呈圆柱状或杆状,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因此而得名。人类体细胞中共有46条即23对染色体。

DNA是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即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类带有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由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形成,通常呈双螺旋结构。

基因是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比如编码一种蛋白质)的最小DNA片段。

那人体的23对染色体是从哪里来的呢?爸爸和妈妈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时候会将染色体数目减半,也就是说精子和卵细胞里面都只有23条染色体,当它们结合之后就又形成了完整的23对染色体。所以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爸爸,一条来自妈妈。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即使是一些“女性肿瘤”,致病的突变也有可能是从爸爸那边遗传而来的。

另外,这些“女性肿瘤”也不单单只影响女性唷,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男性虽然没有卵巢不会得卵巢癌,但携带BRCA1/2致病突变的男性患乳腺癌(没错,虽然风险较女性低,但男性也可能得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多种肿瘤的风险会较普通男性人群增加。

Q3:亲戚里只有一个人得了肿瘤就一定不是遗传性?

血亲里有多个成员患肿瘤是遗传性肿瘤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进行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但并不是绝对标准。

第一,遗传性肿瘤除了血亲里多人患病以外,还有发病年龄早,一人患多种原发肿瘤等其它表现。第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家的亲戚数量普遍不多,所以有时并不会表现出“好多亲戚得肿瘤”的情况。第三,致病的突变除了可以从爸爸妈妈那里获得,还可能是个体新发生的(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新.发.生.的)。

所以,即使亲戚里只有一个人得了肿瘤,也不要大意。

Q4:为什么有时候花了钱和时间去做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却没得到想要的结果?

首先,要明白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的意义。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肿瘤的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帮助我们判断个体患某种肿瘤的遗传学风险,从而帮助我们诊断遗传性肿瘤并进行个体化的防治。同时,也要清楚基因检测本身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

一是对肿瘤易感基因认知的局限,尽管医学在飞速发展,但我们仍未能识别所有与遗传性肿瘤相关的基因,所以目前的基因检测并不能覆盖所有肿瘤易感基因。

二是技术本身的局限,目前应用于基因检测领域的各项检测技术都存在自身的优势和局限,例如PCR技术只能检测已知位点,测序技术难以发现大片段重排等。

三是结果解读的局限,一方面我们对DNA的某些改变是否引起生物学效应,效应有多大尚不明确,另一方面,由于生物信息学能力不同,以及经验、个人倾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解读者根据现有证据可能对检测得到的原始数据做出不同的解读。

基于以上因素,“花了钱和时间去做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却没得到想要的结果”这种情况目前无法完全避免,并不是被“坑”了。根据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现有的证据等级,一般将检测到的DNA改变分为5类——致病突变、疑似致病突变、意义不明突变、疑似非致病突变和非致病突变。

“意义不明突变”是生物信息学人员对该DNA改变进行仔细分析并查阅大量资料之后得出的严肃结论,即目前无法根据该DNA改变本身来判断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是致病或非致病,也没有足够的文献证据来证明其致病或非致病,随着医学的发展或新证据的出现,也可能被重新归入其它类别。出现“意义不明突变”时,不要胡思乱想,咨询师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健康管理建议。

文 / 胖熊 图 / 网 络 审 稿 /易琳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重庆市肿瘤防治科普基地 /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

重庆市科委科普资助项目

评论
科普董金梅
举人级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减少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
2022-07-20
夏龙滨
大学士级
学习了
2022-07-21
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尔沁街道民航社区
大学士级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情舒畅也是减少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
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