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两个男/女朋友分别回复了一句“我挺好的”,(一边是“我挺好的~”;一边是“我挺好的。”),你觉得谁是真的挺好?
虽然我们不能像“假如你”一样拥有两个男/女朋友,但我们却和他面对着一样的困惑——原来课本上不起眼的标点符号,怎么一上网就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了呢?
你真的会使用标点符号吗?请诚实作答。
在《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明确规定:标点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也就是说,标点的作用是辅助,不能像文字一样独立使用。
但到了网上,标点不仅可以单独用,还负责大力输出感情。
常见用法之一是过度使用。《用法》中规定:“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最多只能叠用三个。”
但在网上聊天时
(???????????????????)
一连串问号直击你的心灵,一些原本不能叠用的标点也组团出击。
(,,,)(!!!!!!)(~~~~~~)
二是混着用。《用法》规定,问号和叹号可以组合使用,是“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比如“今年要少发年终奖?!”
在实际聊天中则出现了
“公司今年不发年终奖!?”
“公司已经没钱了?!!!”
“再不投币公司就要破惨了???!!!”等等以及其他混搭
比如“你说他们会给我们投币吗?”
“ ,,,。。。”
三是自创门派,最典型的是波浪号“~”,它原本用来连接两个统计数字,现在专用于撒娇卖萌,加上嗯嗯一起连用,让你觉得对面的秃头猛男都软萌了。
还有一派聊天时根本不用标点,打字的人是爽了,但读的人就……
网络上,标点符号不仅延伸出新的用法,其含义也越来越让人头大。在远离现实的交流空间中,他们成了薛定谔的标点符号,不加可能会显得高冷,有时加上却又产生了距离感。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句号。如果一个人和你的每一句聊天都用句号结尾,你可能会觉得对方并不简单。
而如果对方只发给你一个句号,那大概率是想说“到此为止吧”。
语言学家Ben Zimmer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是:“相比传统写作,线上的标点符号更有力量,它传达的是语气、节奏与态度,而不是语法结构。”
2018年,《计算机与人类行为》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Punctuation in text messages may convey abruptness. Period),作者比较了几种网聊情境下使用句号的差异,结果显示,不管是积极的、中性的还是消极的回复,带句号的聊天都让人感到更难受。换句话说,不管什么情况,给别人回个“好的”加句号,总让人心头一紧。
所以如果你想悄无声息的膈应老板,不如试试在每句话后面加个句号?
如果说句号让人觉得事态紧张或者消极,省略号则让人着急上火。
线上的省略号大体分为这几种情形。单发省略号,大意是“无话可说”;
一句话中出现省略号,要么是短暂停顿、舒缓语气,要么是说话的人在思考;
一句话结尾的省略号,表明这句话还没说完,后边有“但是”,也可能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国外,滥用省略号已经有了专有名词(ellipsis abuse),主要描述中老年人在网上聊天时的爱好。省略号一多,难免让人觉得说话的人做不了主或者说话太费劲……
问号,号如其名,常常会让人摸不清意图。一个来自导师或者领导的问号,可能会能让你惶恐不安,心惊胆战;一堆来自农药队友的问号,则会你血压升高、怒摔手机;如果接到来自女友的问号,不用知道是什么意思,建议直接跪键盘。
不过,问号有时候也有正面作用。2016年,有学者调查了用户在收到“What happened?”和“What happened”时的情绪差别,结果发现,不带问号的疑问句让人略感冷漠,加了问号之后,对方会觉得你确实在关心他。
所以下次安慰来姨妈期的女友,记得在“好点了吗”后面加个问号。
最后说说精分的神器,社恐的福音——括号。一个半括号几乎能承载万物,它是一个面具、一层屏障,另一个自己,不敢说的话、真实的内心OS都可以打在括号里面,如同在现实中放低音量。括号前边是泼出去的水,括号后边又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尤其是你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或者不好意思拒绝时:
以及不知道玩笑是不是过火了,
甚至可以自己给自己捧哏。
总之,括号里可以装下无语、震惊、羞愧等多种情绪,婉转表达出自己的真心话。不过括号虽好,但得分场合慎用。毕竟领导学会了,还可以照样还给你。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觉得有些麻烦?我都逃到网络了,为什么还得换一套社交语言?这就涉及到语言交流中的一些规则。在传播学中,有一个量化人们情感表达效果的公式:
100%的信息传递=7%的语言+38%的语音+55%的姿态。
换句话说,语气、腔调、表情更能传递情绪。然而线上交流减去了55%的姿态,打字又省去了38%的语音,这些缺失的信息怎么找补?升级的标点符号正好模拟出面对面时的各种情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情感表达。
另一个因素在于,网上沟通更讲求速度和效率,即使是和闺蜜聊八卦,谁都想在键盘上少敲几个字。正常人说话的速度大概是每分钟150-200字,除了部分练就了麒麟臂的同学外,一般人的打字速度只有每分钟50-80个字。
想传递相同的信息,要么敲键盘敲到飞起,要么用更少的字表达更多的意思。什么,你说你喜欢发60秒语音?那咱们漂流瓶见!
于是在这种急迫的情形中,标点符号就能替代更多的信息。
这也符合了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奈特(André Martinet)提出“经济原则”,即人们希望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大多时候自己打的字并非发自真心。人和人聊天不可能像机器一样简单又冰冷。为了沟通效果,我们不得不多打很多个字,并加上表情包和标点符号拐弯抹角。这又符合了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即说话人会在交际中先为对方考虑、多放彩虹屁,甚至为了对方的面子贬低自己。
“合作”与“礼貌”是互补的。日常交流中,通常礼貌占上风,因此我们会在“你又胖了”后边加一个括号(误),和新加的好友打招呼时在“你好”后边加个波浪号。合作原要求沟通快速,礼貌原则又要求你拉近感情、嘘寒问暖,这时,括号的出现化解了这种矛盾。
关于网络标点符号的问题,我们就聊到这里。
传播学上有一个理论,人和人的交流都要经历一套编码、解码的过程,你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编码成语言传给别人,别人用他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验去解码你的语言,转换成他所理解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你说出一句话,它表示的意思,就已经不受你的控制,而取决于他人的理解。
一方面,我们希望他人完美地理解自己,有时候,又希望把真实的自己掩藏在得体的语言和符号之中。我们渴望理解和被理解,又时刻希望掩藏。这其中同时还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误解,我们所有的交流都是在这样的尴尬中艰难进行。
但就是这么破绽百出的信息交流方式,创造了辉煌的神话、史诗、歌谣、信仰,乃至于文明。所以,人类挺有限的,但是也没那么糟。
参考资料:
[1]温馨提示:表情符号别乱用,尤其是在工作中......,我是科学家
[2]大学教师被免职,就因为频繁使用问号???,果壳
[3]看到别人发「好的。」,我心里就一紧 | 线上标点符号使用指南,京师心理大学堂
[4]为什么我们热衷于使用异化的标点符号???,羊村传播
[5]不要大喊大叫——小议标点和格式在表达强调中的滥用,少数派
[6]社交媒体给英文句号画上了“句号”,新华网
[7]语言学家:年轻人发信息不爱用句号,那是有原因的,中国日报
[8]如果文字真的会死,那凶手多半是标点符号,Nowness
[9]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标点如何成为社交「秀儿」,全媒派
[10]微信聊天抓狂实录:你的标点符号有毒吗?,社会学了没
[11]论标点符号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吴颖,新闻知识
[12]论网络交流中标点符号使用的异化现象,陈迪安,现代交际
[13]网络标点符号使用现状探析,方艳,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14]网络语言标点符号的变异用法,张颖炜,南通大学学报
[15]网络语言中的“括号+”现象,罗琭昕,沈阳大学学报
来源: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