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校园新星(第二十九期)/哈迪:资深推理迷的幻界初探

高校科幻
原创
高校科幻平台官方账号,专注于科普科幻文化类文章的创作与传播。
收藏

本期受访者:哈迪,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大二学生,辅修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神秘博士》忠实粉丝,曾连续四次获得“衬衬杯”一等奖。

采访实录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呢?

哈迪: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第一次尝试写带有科幻元素的小说是在两年前的高三。不过当时因为学业,至多只是有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已,并没有完整地写下来。但是这第一个故事便已充满了带着悲剧色彩的浪漫与奇幻,算是为我此后的动笔写作定下了基调。至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创作”,应该是2019年3月。当时因为看了一系列科幻类小说,心血来潮入了“科幻小说”聊天群,并在群中知道了“衬衬杯”这一科幻写作比赛。于是我想也许我可以动笔把故事写下来,丰富它,寻求实质的建议,而不是永远将轮廓存于意识,等着它逐渐淡去。

高校科幻:“哈迪”这个笔名有点意思,起这样的笔名有什么含义吗?

哈迪:其实没什么很特别的含义。我在小说里使用了“亚力克·哈迪”这个名字为主角命名,于是干脆用“哈迪”当了笔名。

高校科幻:您参过哪些科幻活动,这些经历对您的创作或者其他方面有什么影响吗?

哈迪:就目前来说,我只参加过科幻小说群的活动,算上刚踏入科幻圈。在群里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写作方面得到了很宝贵的评论和建议。

高校科幻:《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作为您个人最满意的作品,其写作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吧。写作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比较大的困难吗?是如何克服的呢?

哈迪:其实回想起来,当时写得时候没遇到的什么大困难。也许是因为那是我第二次写小说,从剧情到具体语句的构思都挺顺畅,虽然近万字,但是两三天就写完了。

高校科幻:看您的作品文风大多思维严谨而不失温情,您在生活中属于什么性格呢?会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到创作中吗?

哈迪:我的性格大概是“严肃而不失活泼”吧。在朋友口中我挺乐观随和,但其实我自我感觉应该是十分散漫,哈哈,总之是跟我的文风很不像。“思维严谨”大概是因为我平时就容易想很多。我在接触科幻之前,是个资深推理迷,创校推理社,写推理小说,所以即使是把类型转向科幻方面,我有时仍然在习惯上会使得剧情趋于复杂,并会花心思使之逻辑自洽。此外,我可能是因为共情能力比较高所以心理比较情绪化,不过这对我的创作来说还是有积极影响的,能跟自己笔下的人物共呼吸,同情绪。说起来,其实我也不大清楚我到底是跟表面上一样乐观还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我总是热衷于为故事带上悲剧色彩,给人物一个悲剧的结局,把可以美好的东西毁灭给自己看。可能,虐一虐,更健康吧。

高校科幻:除了科幻创作,您平时还有什么兴趣爱好?

哈迪:总的来说是两个:看电影、看书。这两个爱好都对我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看电影这一爱好可以说是在父母影响下养成的,我仍清晰记得小时候被父母带着看《独立日》盗版碟片时的景象。累计至今我已经看了一千多部影视作品,也尝试过写影评,所以说真的是个“大”爱好,我笔下的角色很大一部分都有影视原型。而至于看书,因为我习惯一次性看完一本书,而在现在这种时间碎片化的日子里能够做到这一点越来越不容易,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拿起旧书重复看那些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的段落。另外我只看实体书,所以一本本新书买来堆在宿舍里,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得了“囤积症”。(笑)

高校科幻:我也很喜欢时间视窗这个元素。《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中的形象在生活中有原型吗?和您自身的经历是否有很大关系?

哈迪:《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的灵感其实来源于我的影视剪辑爱好,由截取电影中的一段,想到截取历史中的一段。文中的形象在生活中并没有原型,而是来自于影视文学作品。当我构思故事的时候,我偏好在脑中想象出具体的画面,再描写出来。而影视文学作品便成了主要的形象来源。例如主角亚力克和亚力克·哈迪,形象分别来自于艾米莉·勃朗特的长诗《朱利安和罗切尔》和英剧《小镇疑云》。不过也仅仅是选取符合文中角色感觉的形象用以替代其在我想象的模样,以构建画面和氛围。

高校科幻:在科幻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

哈迪:因为习惯和一些客观原因,我暂时写不了长篇也并没有写长篇的计划,所以一直在写万字出头的较长的短篇。而在这过程中我认识到开头真的很重要。我习惯于在开头进行大量描写以渲染气氛烘托主角的出场,而此类的描写不到位则很容易变得冗长乏味,满足了知道整个故事的我自己,却对第一次看的读者十分不友好。毕竟现在还能静下来花半个小时读一篇压抑基调的小说、并能给出建议的人不算多。戏剧比较小众,而以对话讨论为主的荒诞戏剧更为小众。所以最好还是在开头便抛出一些点在烘托氛围、引导剧情的同时,引起读者兴趣。例如菲利普·K·迪克的中短篇小说,往往开头就是很新颖的概念或者场景,并在之后三言两语构建起事件轮廓,节奏快而悬念迭起,阅读体验很好。

高校科幻:除了“衬衬杯”练笔,接下来还打算参加其他征文吗?是否考虑靠大量的参赛获奖来“出道”?

哈迪:打算是这么打算的,考虑也是这么考虑的——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尚未成功,仍需努力。

高校科幻:在您的一些作品中,感觉好像无法分清到底是科幻还是奇幻,是故意为之吗?

哈迪:类型是用来区分故事大类的,而不是拿故事去符合类型,所以我不会刻意在小说里增删一些特定元素来,来使得自己的故事被一些条条框框约束在范围之内,或者说使自己的表达受限。正如前面所说,我是个情绪化的作者,而且并不善于构建科学理论完备的世界观,所以我的故事真的是非常软的科幻。不过我并不偏好宏大科幻背景下的史诗或者讽刺,我笔下的元素更倾向于由这些贯穿历史未来的故事表达未来社会个人可能的在情感上的寻觅与皈依:亚力克·哈迪可以用机器截取一段历史上的时空以满足对情感的自私渴望,人类可以借由机器人弥补自己的情感缺失,机器人摄取人类的情感体验来进行诡异的模仿,克隆人也可能在寻找的路上面临情感崩溃的惨状而惶惶而终……带着悲剧色彩的浪漫是我幻想的基调,而我尽可能描写、表达,就像两年前我的第一个故事,科幻和奇幻模糊了界限,沉溺于星。

高校科幻:现在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写作节奏上?写作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段还是根据灵感即兴创作呢?如果出现拖延症或者瓶颈期会怎么办?

哈迪:“衬衬杯”每月一次,于是我也每月写一篇,称这是“交作业”。(笑)不过因为习惯,也就是当我构思细节的时候,我会在那几天中脑子里主要都是故事的画面,这在上学期间还是有些影响的。所以我觉得暂且就现下的兴趣而言,一个月一篇练练笔也就够了。另外“衬衬杯”每月提供的主题也是不错的灵感依托。一般我有了灵感就会记录在脑子里,有了大概故事就会写下概括,而将概括变成完整故事,一般在我决定“要开始写了!”后,就会在我脑中每时每刻进行纠结,然后理顺码出来——正如前面所说,这对学习生活有些影响。(扶额)如果遇到拖延症或瓶颈期的话,我会选择将已有的故事半成品讲给朋友听,也许在讲述过程中我自己就能茅塞顿开;看电影和小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高校科幻:当下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机制是否为你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与足够多的途径?您的作品主要通过哪些渠道发表?

哈迪:在入科幻圈子之前我一直觉得科幻挺小众,直到走进来才发觉还挺大。空间足够大,途径也蛮多。我的作品主要还是在“衬衬杯”,有几篇发在了零重力科幻官网上。此外B站上也发了一篇,不过那里没人看,我也就发着挂在我的主页上当装饰了。

高校科幻:文学期刊、专业奖项、写作同行、专家学者、图书市场、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等所呈现的文学评价尺度,有哪些会影响到您的写作?您的“理想读者”是谁?

哈迪:我倒是觉得都不怎么会影响我,这大概就是小作者的自由吧。(笑)我也就是根据评论和建议逐渐修改自己不足之处。至于我的“理想读者”,也就是能给出我建议的读者吧。就像之前说的,现在还能静下来花半个小时读一篇压抑悲剧基调的小说、并能给出建议的人不算多。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哈迪:感谢我的幻想世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