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种草莓的农友,谈灰霉病色变,如何来防治才好呢?

智慧农民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产特别是设施草莓生产上常发的病害,几乎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尤其以开花结果期危害最重。

灰霉病下的草莓

草莓的花器极易受到灰霉病的侵染,比较典型的症状是花瓣和萼片染病变褐枯死,目前在田间尤其是设施草莓上,也有先泛红,然后直接上果的。

灰霉病在草莓果实上的表征因其成熟度不同而存在差异,青果和白果感病率较低,多数是因花期时已发病并迅速转移至果上,病部变硬变褐是主要特点。

果实越接近成熟越易受灰霉病侵染,湿度大时病果满布霉层,天气干燥时以干腐为主,不管是潮湿和干旱,都可能发生灰霉病。

叶片感病,多从叶缘生水浸状斑,并向内V型扩展,仔细观察,是具轮纹或波纹的,如果是带病的花斑掉落在叶上,也能形成侵染,位置则不固定,但湿度大时必生灰色霉层。

草莓灰霉病为什么难防?

灰霉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腐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病死体中,且能通过气流传播,扩散能力相当强。

该菌喜中低温、高湿的气候环境,遇连阴天,特别是设施栽培时,极易达到发病条件,而后迅速爆发,所以阴雨天气后发生较多。

发病时用药方法不当,会加重田间湿度或形成气流,导致反复侵染的发生。

草莓田间操作较多,打叶等会给植株带来创口,养护不及时,会给侵染提供便利条件。

灰霉病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花果期,本身就不太好打药,一些种植户也担心施药会给草莓生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草莓灰霉病的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栽前高温闷棚后,土施复合哈茨木霉菌,壮大有益菌群,减轻病害的发生;深沟高垄,膜下暗灌,少吃多餐,避免田间湿度上升过快;调节温室环境条件,增光增温,夜间最低不能低于5℃,通风降湿,湿度以60~70%为宜,连阴雨天湿度较大的棚,可以用生石灰吸湿;均衡施肥,不偏施氮肥,生长期淋喷海精灵提升抗病能力;对老叶、枯叶、病叶和病果等及时摘除,集中处理,并做好对伤口的保护。

化学防治:主要是花果期进行,特别是发现花柄开始变红、下垂,花萼后有小红点时,需立即用药。预防可用异菌脲、克菌丹、氟啶胺等,治疗可用氟啶胺+异菌脲·腐霉利、环酰菌胺+醚菌酯、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等,如遇连阴天气或棚室湿度大时可考虑用百菌清烟剂、腐霉利烟剂等进行熏蒸处理或用喷粉机打异菌脲粉剂。

草莓灰霉病重点还在于预防,一旦发生就难控制了,种植草莓的农友,一定要树立预防的观念,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