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你所有期望的事情都和减肥原理相似

逻辑背景
原创
国家职业健康管理师 创作方向和擅长:认知神经科学,筋膜学
收藏

关键词:行为潜能 外控 内控 期望值 控制点 习得性自助与无助*

在美国,大量的民众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到体型和外貌上,在数百万的减肥者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成功的减了体重并得以保持。可能影响解释成败的一个变量是,节食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减轻体重。*所有的营销之所以可以成功,关键在于销售者每天都在强化自己可以成功,销售只是多了产品外因的帮助。

们的行为潜能,例如周末上午如果没有必须要做的事,可以有无数种选择,具体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你对这种行为的潜能,陪伴家人的潜能,休息的潜能,运动的潜能等等。行为的潜能(可以理解为潜意识和习惯的作用)加上人的期望值(意识层面的动力)就产生了一个行为,这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尽管不详尽但高度概括了行为的产生。

我们的行为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成,外因可以理解为对这件事的利弊权衡,这也是为什么明知道有利的事我们不一定去做,因为还有一个内控因素,我们的思想,期望,意识,潜意识在起作用。一只苍蝇干扰了你,你之所以把它赶开,不仅仅是它干扰了你,决定你把它赶开的心理机制有你的意识,潜意识等在起昨用,简而言之,这是你的经验构成,如果赶苍蝇会被苍蝇咬,那么我们不一定会拿手赶苍蝇。 外界对我的刺激是固定的,无论我们怎么想,世界运行规律是不变的,我们会因为这些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射修饰后的行为选择,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逃避惩罚。

但还有一些内部因素在起作用,一个坚持理想的人不一定会因为惩罚而改变行为,这就是内控因素。人都会塑造和泛化以及分化自己的内控能力,一个人往往懂得努力可以收获,就是因为他在塑造自己的内控人格,这种努力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一个泛化的过程。当然,有些人因为努力无效后把这种内控能力分化掉了。 每个人的外控和内控倾向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看见有人说听天由命就是一种外控倾向,但如果你认为自己身体好是因为自己努力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种内控倾向。

人们在一直无助的情况下会陷入困境,抛开外部因素来看,这种陷入困境时因为内控倾向不见了,在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我们哪怕只是看见这种无助都会丧失自我效能,比如说,当全班同学都考不过一个考试,那你有极大的可能会认为自己也考不过,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和观察性无助。 事情都是两面的,我们会无助,也可以自助,人们是否会陷入习得性无助,还取决于他们对自己有控制力,或者缺乏控制力做出什么样的解释。

内控倾向和外控倾向在每个人身上同时存在,外控因素的强弱取决于我们对外部刺激的习惯性反应形成的习惯性概念:见到一个陌生人,抛开内控因素,我们的行为取决于对陌生人过往的处理经验和陌生人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习惯性概念。外控因素的趋向性是利弊权衡,而内控因素趋向性是我们对事件的期望值和行为潜能。内控因素包括了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取决于过去的经验,替代性经验等。

外控因素有时候反而会降低内控因素,简单理解就是,如果每天你向邻居献上一束花,相互问候,但有一天邻居开始给你报酬,再突然有一天你拿不到报酬了,你就不会再给邻居献花。这是因为大脑喜欢奖励,外部奖励是一种特征,它会强化我们做这件事有没有意义,但如果外部奖励特征在撤销以后,大脑会产生错觉——这件事没有意义。我们都知道情感价值远超那束花的价值,但为什么会忘了初衷,就是因为外部奖励的特征式撤销会让大脑陷入痛苦,这种痛苦就像小孩子吃不到糖会向大人发脾气一样,忘了他是他最爱的父亲。

在外控和内控的思维方式上,内控者更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外控者倾向于相信外部力量。在不同的事情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外控倾向,例如一个人可以认为自己的美丽是努力的结果,但会把有钱归功于运气好。研究表明,内控者工作更为努力,成就更多,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结果。而外控者更容易放弃努力,并轻易下结论,自己无力改变结果。当外控因素的确占到事件主因时,外控者更容易产生抑郁,比如一个纠结衰老的人,衰老时不可避免的因素,她更容易因为衰老而抑郁,但内控者会认为心态,自己努力运动可以延缓衰老,不一样的心态是有自己决定的。

神经科学证明,尽管人在自我预期和信念上会出现过度的自信,这种过于自信看似是多余的,不切实际的,但正是这种过于自信的神经机制产生了人格调控。思维方式的不同,尝试和面对挫折,挑战的能力不同,很细微的差别就会塑造两个不同的人格和人生,能敏锐察觉外部奖励的丧失会挫伤内部动力的人,一定有高逆境生存能力,他一定能辨析出,人活着不是为了拿奖励,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取决于他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