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秦岭中段北麓农耕地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可蚀性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科普基地
科普基地立足大别山老区,以地理学科优势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收藏

作物秸秆富含有机质和养分,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有机肥,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诸多学者针对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大多进行的是单一秸秆混入的效果研究,对于黄土高原农业区典型作物秸秆混入及其导致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可蚀性的季节变化影响的研究依然有限。因此,信阳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崔越及其合作者选取秦岭中段北麓—陕西关中地区典型农业土壤塿土,添加小麦、大豆、玉米秸秆,并选择无秸秆添加作为对照,通过混入黄土高原典型作物,探究秸秆混入对土壤团聚体特征以及土壤可蚀性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通过365d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为进一步丰富黄土高原农业区水土保持机理和区域生产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首先,研究者发现,在整个实验期,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秸秆还田时间的延长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与对照样地相比,小麦、大豆、玉米秸秆混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较裸地分别提高了10.64%、5.73%、6.81%,说明小麦秸秆混入最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含量,其次是玉米秸秆、大豆秸秆。

接着,为了探究秸秆混入对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研究者通过对原始土壤和实验结束时不同处理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百分比、秸秆混入对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影响、秸秆混入对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影响等的研究,发现秸秆混入降低了小于1mm团聚体比例,增加了大于1mm团聚体比例占比。秸秆还田样地土壤的MWD和GWD在秸秆还田后先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在进入雨季后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发现在整个试验期间内,秸秆还田样地和对照样地的土壤可蚀性K值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变化,小麦、大豆、玉米秸秆混入样地和对照样地土壤可蚀性K值分别介于0.024~0.057、0.025~0.060、0.023~0.054、0.022~0.074。小麦、大豆、玉米秸秆混入样地的平均土壤可蚀性K值较对照样地分别降低了23.81%、19.05%、22.22%。

相关研究以“秦岭中段北麓农耕地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可蚀性季节性变化的影响”为题,发表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上,信阳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崔越为文章的第一作者,信阳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明华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崔 越,刘明华,李秀美,莫佳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评论
胡海龙
太师级
科普学习了解认识
2025-06-24
大思快跑
庶吉士级
已阅
2025-06-23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