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也常被称为“沉默的疾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其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常常被大家忽略,但是可能仅仅因为一次轻微的摔倒或碰撞中导致严重的骨折,甚至危及生命,俗称“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跌倒”。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32%,毫不夸张的说大约每3秒就有1例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事件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害不仅局限于骨折,还会引发慢性疼痛、脊柱变形、乏力等等,严重影响大家的生活质量。尽管如此,这种疾病却还被忽视,直到骨折发生时才引起重视。因此,了解骨质疏松症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对于保护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因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的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I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您可以理解为,骨质疏松症就是“骨头变脆了”,像是被虫蛀的木头一样,在轻微外力作用下,比如弯腰拾物,甚至就连咳嗽、打个喷嚏都可能引发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体重过低、女性绝经早、脆性骨折家族史、特殊药物、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如缺少运动、长期室内工作、嗜烟、酗酒过多摄入咖啡因、高盐饮食、钙摄入量低、维生素D缺乏等。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
慢性疼痛: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或全身骨痛,夜间或体力活动时加重;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者脊柱驼背畸形等;
脆性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或轻微外力后骨折等;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均衡饮食:确保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多食富含钙的食物(如乳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及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
规律运动:开展负重和抗阻力运动(如跑步、跳绳、爬楼梯),增加骨密度和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影响骨代谢的不良习惯;
早期筛查: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早期发现骨质流失并及时干预。
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误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的现象,与年轻人无关;
多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症;
只要补充足的钙,就不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自然衰老造成的,无需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多晒太阳、坚持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等;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维生素D
药物治理:包括降钙素、双膦酸盐、特立帕肽、地舒单抗等。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的预防和干预,从现状开始,让我们一起重视起来,争当硬骨头,为健康“骨”劲。
作者:王松 南阳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科主任 主任医师
审核:王闻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