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就懂丨老胃痛总吃胃药?小心胆囊在“冒名顶替”!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68岁身材发福的陈阿姨长期受“胃痛”困扰,常备奥美拉唑却反复发作。周末丰盛的家庭聚餐后,陈阿姨突然捂住上腹直冒冷汗,说是自己的老毛病“胃痛”又犯了。家人不放心,送她去医院就诊,做完腹部超声,医生拿着报告直摇头:“阿姨,您这可不是胃痛,是胆囊里长了结石,还合并胆囊炎,需要住院进行治疗!”

这个典型案例揭示了老年“胃痛”背后可能隐藏的胆囊问题。结石和炎症咋来的?

“好好的胆囊,咋就长石头了呢?”陈阿姨捏着住院手环发愁。护士小李用通俗的话给陈阿姨解释:“胆囊就像身体的‘胆汁仓库’,胆汁是帮咱们消化肥肉的‘药水’。您平时爱吃甜食、剩饭,又不爱运动,胆汁里的胆固醇就会‘结晶’,慢慢攒成石头;加上您体型偏胖,胆囊收缩功能退化,石头卡住出口,胆汁淤积就会发炎。”

疼痛混淆的真相

胃与胆囊虽位置相邻(胃在左上腹,胆囊在右上腹),但疼痛特征不同:

- 胆囊痛:多在饱食/油腻饮食后发作,伴右上腹绞痛,可放射至肩背。

- 胃痛:常与空腹相关,多表现为隐痛或灼痛。

陈阿姨的“饭后疼痛+口苦厌油”正是典型胆绞痛表现,却被误认为胃炎。

老年人易误判的三大原因

1. 神经敏感度下降:胆囊炎症仅感“胀闷”,缺乏典型剧痛。

2. 合并慢性胃炎:习惯性服用胃药掩盖真实病情。

3. 疼痛定位模糊:老年人常描述为“上腹部一大片疼。”

胆结石形成机制

胆汁是消化脂肪的“清洁剂”,当出现:

- 胆固醇过高(肥胖/甜食过多)

- 胆囊收缩力减弱(久坐少动)

- 胆汁滞留(低脂饮食导致分泌减少)

就会形成结晶沉淀,最终发展为结石。陈阿姨常年吃隔夜菜、甜食,缺乏运动,正是高危因素。

警惕这些非典型信号

• 餐后2小时内发作的规律性疼痛

• 伴随口苦、恶心油腻食物

• 吐后疼痛短暂缓解(胆汁反流)

• 既往体检提示胆囊息肉或壁厚

科学护理三部曲

饮食管理

- 急性期:流质饮食(小米粥/南瓜糊),禁用动物油脂。

- 缓解期:控油(每日25g)、忌辛辣、限糖、高纤维(每日500g蔬菜)。

- 进食原则:少食多餐,睡前2小时禁食。

适度运动

每日30分钟散步+护胆拉伸操:

• 坐姿抬手左右侧弯(各10次)

• 饭后靠墙站立(促进胆汁回流)

监测预警

- 危险信号:右上腹剧痛、高烧、黄疸(需立即就医)

- 定期复查:每3-6个月B超+肝功能检查

- 体重管理:腰围控制在男<90cm/女<85cm

特别警示

• 勿自行长期服用胃药,超过2周无效需排查胆囊

• 肥胖人群胆结石风险高2倍,需重点控制腰围腰围

• 子女应关注父母饮食,督促定期体检(每年1次腹部B超)

陈阿姨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症状已明显改善。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当“胃痛”呈现“吃饱就犯、越治越乱”的特点时,不妨给右上腹多些关注。毕竟,胆囊这个沉默的“胆汁仓库”,也值得我们用心呵护。

老年人的身体就像一台老机器,零件出问题时的“警报”可能没那么“直白”。当“胃痛”总在吃油腻后发作,当胃药越吃效果越差,别忘了摸摸右上腹(肋骨下方)——那里藏着一个默默工作的“小仓库”,它的“委屈”,值得你认真倾听。

希望更多老人能看懂身体的“真实信号”,别让胆囊的“呼救”,变成被忽视的“胃药故事”。对自己的身体多一份“较真”,就是给晚年多一份安稳。

作者:孔令红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护士长 主管护师

审核: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刘承利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评论
殷勤的意气风发元老之
秀才级
早发现早治疗
2025-06-17
中气旋
太傅级
已经阅读
2025-06-17
老于学科普
学士级
已阅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