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热带更倾向于浆果?系统发育保守性是主导因素】植物功能性状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和海拔等空间趋势,如植物的果实在不同纬度带肉果和干果的比例就存在差别。那么,是什么因子决定植物长出干果或者肉果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王刚研究员与安徽大学王博教授等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以中国云南省境内分属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3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9370种种子植物的果实类型(肉质vs.干果)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了气候因子(以分布地区替代)、生活型(木本vs.草本)和系统发育历史,对解释果实类型空间变异的相对贡献。
热带地区植物更倾向于肉质果实
研究发现:当前研究中普遍认为的对解释果实类型变异的两个重要因素——气候因子和生活型,仅仅解释了果实类型变异的1.7%和0.3%;相比之下,系统发育保守性解释了果实类型变异的79.5%。
进一步分析表明,系统发育保守性对果实类型变异的影响贯穿整个系统发育历史,且其影响强度在进化过程中呈持续线性增加趋势。同时本文还对当前研究中高估生活型和气候因子贡献度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解释。
肉质果实和干果在不同气候、生长型、系统进化等条件下的分布情况
相关研究结果近期以Phylogenetic conservatism explains why plants are more likely toproduce fleshy fruits in the tropics为题在线发表于生态学经典期刊Ecology。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王刚研究员为该文第一作者,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王博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Anthony R. Ives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朱华研究员、谭运洪研究员和杨洁研究员,以及英国邱园的陈思翀研究员共同参与了该工作,并做出重要贡献。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支持。(作者: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