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世界首个全链路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系统在我国成功运行,微波输电效率突破15%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能源危机下的新突破:为何要“追着太阳跑”?

随着化石能源枯竭与碳中和目标推进,太空太阳能发电(SSPS)成为全球研究热点。太空中的太阳能密度高达地面10倍(1360 W/m²),若能高效收集并传回地球,将重塑能源格局。然而,过去50年,SSPS技术面临两大瓶颈:全链路系统集成难(聚光、光电转换、微波无线输电需无缝协作)和微波输电效率低(日本2015年实验效率仅9.88%)。

202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院士团队在西安建成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逐日工程”,首次实现从“聚光追日”到“微波输电”的全流程闭环,关键指标波束收集效率(BCE)达87.3%直流-直流总效率突破15.05%,刷新全球纪录。


创新设计:给卫星装上“半球形聚光伞”

传统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存在结构笨重、散热难等问题。团队提出 OMEGA 2.0创新构型

  • 半球形聚光器替代球形结构,降低薄膜材料工艺难度;
  • 双发射天线外置设计,避免高压导电滑环故障风险;
  • 仿蝴蝶翅片散热器,结合拓扑优化技术,将光伏板废热高效辐射至空间,解决太空中“闷烧”难题。

系统通过三缆悬吊55米高空,实时调整姿态追踪太阳方位,误差控制在0.1度以内——相当于让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结构始终对准500米外的一枚硬币。


核心技术:微波束如何“精确制导”?

微波无线输电(MWPT)是SSPS的核心难点。团队突破两大关键技术:

  1. 阶梯波束塑形技术
    传统微波束能量分布不均,导致接收端效率低下。团队设计 四阶梯圆形波束,使微波能量在接收平面上呈“同心圆”均匀分布(每圈功率密度相同),整流电路可标准化设计,成本降低40%。
  2. 双闭环控制系统
  • 机械调节:三缆悬吊系统控制聚光器追日;
  • 电子调节:发射天线176个子阵列实时相位校准,确保微波束精准锁定5.2米外的接收天线阵列。

实验显示,在55米距离传输2081W功率时,微波指向精度误差小于0.01度,相当于从北京瞄准上海的一个篮球不偏离1厘米。


实验结果:效率超日本50%,但仍有提升空间

表1对比全球主要MWPT实验数据:

|| ||

尽管效率领先,系统仍有局限:

  • 光伏板拖累整体效率:受限于成本,采用硅基光伏(效率约18%),若改用砷化镓材料(效率可达30%),总效率可翻倍;
  • 天地差异待验证:太空环境(微重力、极端温差)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未来展望:给无人机“空中充电”,构建太空充电桩

团队下一步将探索 “一束多收”技术,使单个发射天线同时为多个移动目标(如无人机、低轨卫星)供电。此外,该系统已验证的关键技术可延伸至:

  • 太空充电站:为近地轨道卫星群提供能源补给;
  • 灾后应急供电:72小时内快速部署微波输电网络。

段宝岩院士指出:“这不是科幻——当太空光伏板成本降至每瓦1美元,太空电价比煤电更低时,人类将迎来能源自由。”

评论
包庆华
太傅级
202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