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夏季高温引发的六大健康风险与防护要点

医学放大镜
原创
医务工作者,科普文章,每周更新
收藏

随着夏日气温节节攀升,高温不仅带来体感不适,还暗藏诸多健康隐患。网络上流传着各种“降温妙招”和“抗暑经验”,但其中不少存在误区。今天,就为大家揭开夏季高温背后的六大健康风险真相,帮助大家科学应对酷暑,守护身体健康!

谣言1:大量喝冰水能快速解暑?

❌ 误区:很多人认为炎热天气下,猛灌冰镇饮料、冰水能瞬间降温,快速缓解燥热。

✅ 真相:

- 高温时血管处于扩张状态,骤然饮用大量冰水,会使胃肠道血管迅速收缩,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

-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冷饮刺激还可能引起血管痉挛,增加心梗、脑梗发作风险。

? 正确做法: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或微温的凉白开、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解暑可适当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温和饮品。

谣言2:正午太阳毒,涂厚层防晒霜就能随便出门?

❌ 误区:有人觉得只要涂抹大量防晒霜,就能在正午高温时段自由活动,不用担心晒伤中暑。

✅ 真相:

- 防晒霜的防晒效果并非与涂抹厚度完全成正比,过量涂抹可能堵塞毛孔,引发皮肤炎症。

- 正午11点 - 15点是一天中紫外线最强、气温最高时段,即便涂抹防晒霜,长时间暴露在外仍易中暑、晒伤。

? 正确做法:尽量避免正午外出;如需外出,选择SPF和PA值适中的防晒霜,同时搭配遮阳帽、墨镜、防晒衣,寻找阴凉处行走。

谣言3:出汗后马上洗澡,能保持清爽不中暑?

❌ 误区:不少人认为出汗后立即冲凉,既能清洁身体又能预防中暑。

✅ 真相:

- 出汗时皮肤血管扩张,此时立即用冷水洗澡,血管会迅速收缩,导致体内热量无法散发,反而加重中暑风险;热水洗澡则可能使体表血管进一步扩张,引发大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症状。

- 若使用过热的水洗澡,还会过度消耗体力,造成虚脱。

? 正确做法:待汗液自然消退或用毛巾擦干后,再用温水洗澡,水温控制在37 - 40℃为宜。

谣言4:吹空调贪凉,温度越低越能防中暑?

❌ 误区:有人把空调温度调至20℃以下,认为低温环境绝对不会中暑。

✅ 真相:

- 室内外温差过大(超过7℃),频繁进出会使身体调节系统超负荷,易引发“空调病”,出现头痛、关节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 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人体散热困难,热量在体内积聚,同样可能导致中暑。

? 正确做法: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定时开窗通风;适当增添薄外套,避免冷风直吹。

谣言5:中暑后喝藿香正气水,立马见效?

❌ 误区:许多人将藿香正气水当作中暑“万能药”,一感觉不适就服用。

✅ 真相:

- 藿香正气水主要成分含酒精,适用于因寒湿引起的胃肠型感冒,对高温中暑效果有限。

- 中暑后大量服用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水,可能加重脱水和不适症状,甚至刺激肠胃。

? 正确做法:轻度中暑应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及时补充含盐水分;若症状未缓解或出现高热、昏迷等严重症状,立即就医。

谣言6:夏天穿得越少越凉快?

❌ 误区:有人认为夏季裸露皮肤面积越大,越有助于散热降温。

✅ 真相:

- 在气温超过35℃、日照强烈时,皮肤暴露会吸收更多热量,反而感觉更热;且皮肤长时间暴晒易晒伤,增加皮肤癌风险。

- 过于紧身或暴露的衣物不利于汗液蒸发,影响散热。

? 正确做法:选择宽松、轻薄、浅色的棉质衣物,利于透气排汗;户外活动时适当遮盖皮肤,减少紫外线伤害。

科学防护记住这4点

1. 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主动饮水,不要等口渴才喝;适当饮用运动饮料、淡盐水,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2. 做好防晒措施:出门前30分钟涂抹防晒霜,搭配遮阳工具;避免在阳光直射下长时间停留。

3. 注意室内外温差: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使用空调时每2 - 3小时开窗通风一次;出入空调房动作放缓,给身体适应时间。

4. 警惕中暑信号:关注头晕、乏力、多汗、体温升高等中暑先兆症状,发现异常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严重时立即就医。

评论
向光武
大学士级
学习科学知识。
2025-05-26
包庆华
太傅级
阅读了解科普知识
2025-05-25
科普锦绣中华
少傅级
202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