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老年术后呼吸道管理: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

医药界
原创
致力成为医药行业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资源平台。
收藏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老年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但术后肺部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康复效果。做好呼吸道管理,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本文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临床经验,介绍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方法。

老年人生理基础与感染隐患

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痰液排出能力下降;肺组织弹性减退,肺泡扩张受限,通气功能减弱,易造成分泌物滞留。同时,免疫功能衰退使身体对细菌的防御能力降低,术后创伤应激进一步削弱免疫力,多重因素叠加让肺部成为感染“重灾区”。

术后感染的三大诱因

1、麻醉药物的抑制作用

全身麻醉会暂时“关闭” 咳嗽反射,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无法及时排出。药物还可能引发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痉挛,进一步阻塞气道,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

2、切口疼痛限制呼吸

手术切口疼痛使患者不敢深呼吸或用力咳嗽,肺泡长期处于闭合状态易引发肺不张,痰液淤积在深部气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

3、长期卧床的恶性循环

卧床时胸廓活动幅度减小,呼吸变浅,肺底部血液淤积易合并感染。同时,重力作用使痰液向肺底聚集,而老年人乏力的咳嗽难以将其排出,形成“淤积 — 感染” 的恶性循环。

全周期呼吸道管理措施

术前:打好呼吸功能基础

术前评估肺功能,通过胸部CT、肺功能检测等明确肺部状况。指导患者练习腹式呼吸:平卧或坐位,双手放腹部,鼻吸口呼,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缓慢收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钟。同时严格戒烟 ,研究表明,戒烟 2 周可使痰液分泌减少,术后感染率降低 30%。

术后:多维度护理防感染

1、体位管理:从 “被动躺” 到 “主动动”

术后清醒后尽早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借助重力使膈肌下降,增加肺通气量。每 2 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配合拍背:手掌呈杯状,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轻叩背部,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促进痰液松动。

2、有效咳嗽:排痰的 “黄金法则”

先深吸一口气,屏气3 秒后腹肌用力,发出 “哈” 的声音将痰咳出。若痰液黏稠,可先进行雾化吸入:用生理盐水 + 氨溴索雾化,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钟,湿化气道后再拍背排痰,效果更佳。

3、早期活动:激活呼吸 “动力源”

术后24 小时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如伸屈腿、抬臂);病情允许时,术后 48 小时可床边坐立,逐步过渡到站立、行走。活动时注意监测心率、血压,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4、特殊患者的气道管理

对留置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需严格无菌吸痰:吸痰前给予高浓度吸氧,吸痰管插入深度适宜,旋转退出时负压吸引,单次操作不超过15 秒。同时,通过气管内滴注湿化液或使用人工鼻,保持气道湿度,防止痰液结痂。

营养与心理:不可忽视的“辅助线”

老年患者术后需补充高蛋白(如鸡蛋、鱼肉)、高维生素(如新鲜蔬果)饮食,增强呼吸道黏膜修复能力。若进食困难,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同时,家属应多陪伴沟通,缓解患者对咳嗽疼痛的恐惧,增强配合治疗的信心。

家庭护理:出院后的“持续防线”

出院前,家属需学会观察患者呼吸频率、痰液颜色及体温变化。若出现咳嗽加重、痰液变黄变稠、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居家期间继续督促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老年术后呼吸道管理是一场“团队战”医护人员制定专业方案,患者积极配合训练,家属悉心照料支持。通过术前预演、术后精准护理和出院后持续管理,可最大限度减少肺部感染隐患,让老年患者术后呼吸更顺畅,康复更安心。(怀来县中医医院 李树珍)

评论
包庆华
太傅级
已阅
2025-05-20
中气旋
太傅级
已经阅读
2025-05-20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大学士级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