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病房,气切患者因呼吸道直接开放,痰液排出能力减弱,吸痰成为维持呼吸通畅的关键操作。然而,错误的吸痰手法或不规范的无菌操作,可能导致气道损伤、肺部感染等严重后果。本篇文章将带大家系统掌握气切患者吸痰的科学方法。
吸痰前的充分准备:奠定安全基础
1、用物准备清单
吸痰装置: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成人常用12-14 号,儿童 8-10 号),连接负压吸引器,将负压调节至安全范围(成人 40.0-53.3kPa,儿童<40.0kPa)。过强的负压会损伤气道黏膜,过弱则无法有效吸出痰液。
无菌耗材:准备无菌手套、治疗盘、无菌生理盐水、镊子、纱布等。无菌生理盐水用于湿润吸痰管前端及冲洗管腔,防止痰液堵塞;镊子用于夹取无菌物品,确保操作全程无菌。
辅助工具:配备听诊器评估痰液位置和量,准备手电筒观察口腔及气道情况,必要时备雾化装置稀释黏稠痰液。
2、患者与环境评估
操作前需确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观察痰液颜色、性状和量。若痰液呈黄绿色、伴有血丝或有恶臭味,需及时告知医生。将患者置于半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痰液引流。同时,保持操作环境清洁,关闭门窗减少空气流动,避免细菌污染。
标准吸痰手法:三步规范操作
1、插入吸痰管
无菌操作:操作者佩戴无菌手套。
精准插入:右手持吸痰管前端,沿气切套管缓慢插入,深度以超过套管长度1—2厘米为宜。插入过程中若遇阻力,应立即停止,避免损伤气管。
2、旋转吸引
到达预定深度后,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并缓慢上提吸痰管。旋转动作可使吸痰管充分接触痰液,提高吸痰效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秒,若痰液未吸净,需间隔 3-5 分钟后再操作,防止气道黏膜缺血。
3、退管与冲洗
吸痰结束后迅速退出吸痰管,立即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清除残留痰液。观察吸出物的颜色、性状及量,如痰液中带血,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科学吸痰频率:动态化调整策略
吸痰频率需根据患者痰液情况灵活调整:
痰液稀薄:每2-4 小时评估一次,通过听诊呼吸音、观察呼吸频率判断是否需要吸痰。
痰液黏稠:增加评估频次,当患者出现痰鸣音、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时,立即吸痰。
特殊场景:翻身、进食前后需提前吸痰,防止操作过程中痰液误吸;雾化治疗后15-20 分钟,痰液稀释,是吸痰的最佳时机。
严格无菌操作:零污染防控体系
1、用物管理规范
一次性使用原则:吸痰管、手套、纱布等耗材一人一用一更换,严禁重复使用。
设备消毒:储液瓶内痰液达2/3 满时及时倾倒,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负压吸引装置每周全面清洁维护。
2、操作流程无菌要点
分区操作:遵循“先气道后口鼻” 顺序,使用不同吸痰管分别处理气道与口鼻分泌物,避免交叉感染。
手卫生强化:操作前后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戴脱手套时避免污染无菌面。
3、医疗废物处理
使用后的吸痰管、手套等感染性废物,需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双层鹅颈式封口后按规定流程处理。
常见问题与应对
痰液黏稠难吸出:可遵医嘱进行气道湿化,如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
患者呛咳剧烈:暂停操作,给予吸氧,待患者平稳后再吸痰,必要时使用表面麻醉剂缓解气道刺激。
气切患者的吸痰操作直接关系到呼吸健康与生命安全。掌握正确的手法、科学的频率和严格的无菌操作,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也是家属照护者的必修课。通过规范操作,我们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保障。(廊坊市安次区医院 王丽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