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首次着陆于东风着陆场东区。欢迎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回家过“五一”!
4月30日4时,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分离前,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了工作交接和在轨工作经验交流。
中国空间站首批在轨繁育果蝇随神十九返回地球
中国空间站在轨繁育的首批果蝇随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开展相关研究的我国科学家表示有望获得多项科学成果。
果蝇个体小、繁殖快、行为丰富,与人类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是一种兼具保守性和适应性的优良模式生物。2024年11月15日,我国首次通过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将果蝇带上太空展开实验,旨在研究在空间亚磁-微重力复合环境下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行为表现及基因表达等变化规律。
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岩介绍,一个多月的实验共连续培育出三代果蝇,航天员对每一代都进行了转移操作和采样收集。
这是我国首次在中国空间站里建设果蝇培育平台并开展科学研究,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空间站中设置空间亚磁环境并探索其生物学效应。李岩说:“这表明果蝇在太空缺乏重力场和磁场的特殊环境下具备生长发育和求偶交配等繁殖能力,为研究太空环境下生物生殖、发育和大脑、行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未来人类太空远航的健康保障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科研人员还获得大量视频数据,用于分析研究果蝇在空间环境中的生长发育以及睡眠、求偶等行为特征。
“通过视频,我们看到了一些与地面完全不同的新的行为模式。因为没有重力,果蝇会出现飘浮甚至翻跟头的状态,交配成功率与地面相比也偏低。”李岩说,“飘的同时,果蝇还会不断地搓腿,这种行为在地面上也会有,反映了它的焦虑状态,就像人类着急了会挠头。”
果蝇在中国空间站的研究平台位于生命生态实验柜的小型通用培养箱,这个培养箱能严格控制温湿度、光照周期和气体循环条件等。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介绍,自2022年7月24日随问天实验舱升空以来,生命生态实验柜相继开展了拟南芥、线虫、果蝇、斑马鱼等动植物的空间生长实验,这些实验有望揭示微重力对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代谢的影响,促进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解等。
原定4月29日的返回计划因何推迟?
“飞船返回窗口选择始终以航天员安全为最高准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张芳4月29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目前,气象团队精准预判气象风险,为返回方案调整提供关键依据,有力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东风着陆场位于我国西北戈壁深处,植被少,沙石多,当前大风天气频发,一旦出现强风天气,会极大增加航天搜救难度。
“气象条件对航天员的安全返回至关重要。”张芳介绍,进入返回准备阶段以来,气象系统持续关注返回窗口天气变化情况,加大气象会商密度,对可能影响返回舱着陆的气象因素进行专题会商研判。
“正是由于长时间连续监测和高密度的会商研判,我们发现4月29日原定返回时段着陆区域天气变化较大,有超条件风险,第一时间进行上报预警。”张芳说。
经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气象室测定,原定返回时段返回区实况风速为每秒13至16米,能见度低于1公里以下。
“大风和扬沙都会对飞船返回控制精准度产生较大影响。”张芳表示,大风会影响降落伞和返回舱的角度,导致返回舱着陆时减震作用减弱,着陆后还可能发生翻滚。短时沙尘暴则会使能见度降低,不利于搜救活动展开。
“气象风险预判事关航天员安全,必须具有底线思维。从4月28日的预报到4月29日的实况来看,我们切实预判了这次冷空气的活动轨迹,有效规避了原定返回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超条件风险,为航天员安全返回提供了有力保障。”张芳说。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推迟进行。
“着陆场在4月29日至5月1日将迎来持续大风天气。5月2日开始,场区又将有一次中等强度的湿冷空气过程。5月4日开始,还将出现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张芳表示,目前可选窗口期极为有限,从气象上看,未来几天返回舱着陆天气窗口无法做到优中选优,只能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择风险更小更可行的。
“新瞄准的返回时段,着陆场区域仍将有5至6级大风,落点区域将会有瞬时风力每秒10至12米的西北风。”针对改期后的气象情况,张芳解释说,虽然仍是大风天气,但气象条件已经满足返回要求,不会影响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
内容综合来源:新华网、北京日报、中国载人航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