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时光机 | “17号工地”——中国最早的核武器爆轰试验场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圆满实现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这背后凝聚了许多人才与机构的努力与付出。其中,“17号工地”作为关键核试验基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7号工地”位于北京燕山山脉脚下,毗邻官厅水库,工程兵试验场之内。其建设始于1960年1月,同年4月21日,随着爆轰试验第一炮的成功引爆,标志着我国原子弹研发从理论设计迈向了工程实践的新阶段。在接下来的三年间,该工地累计进行了超过3000次的爆破试验,成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

奉命危难间 且道是曾经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苏两国关系骤然紧张,苏联决定撤回所有对华援助的专家与设备,迫使中国踏上了自主探索与发展的道路。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考验着国家的意志,也激发了我国科研工作者深切的爱国情怀。然而,面对原子弹研究领域近乎空白的严峻现实,科研人员仍需直面重重挑战。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科研人员们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他们以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逐步攻克了原子弹研制的技术难关。在这场科技攻坚战中,十七号工地作为原子弹研制的关键试验场所,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初步形态。

“爆轰”技术作为原子弹研制的核心环节之一,其试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原子弹的最终研制成果。而十七号工地,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首次进行爆轰试验的圣地。该工地自1960年2月破土动工,同年4月21日便成功进行了首次爆轰试验,并持续使用至1964年初,为原子弹的研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与经验。

科研路漫漫 砥砺向前进

未雨绸缪,深谋远略。在中苏关系趋于紧张之际,我国科学家敏锐洞察到苏联可能违约的迹象。对此,使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宋任穷迅速作出部署:一方面,持续敦促苏联履行《国防新技术协定》,交付样品与技术资料;另一方面,借培训之名,着手筹建小型爆轰试验场。

选址工作随即展开,两大要素至关重要:其一,隐蔽性以确保信息安全;其二,邻近北京九所(原中国核武器研究所),便于科研团队高效沟通与协作。1959年寒冬,经李觉、郭英会两位所长多方探寻,得知河北怀来官厅水库旁工程兵靶场符合需求。在陈士榘上将的积极协调下,试验场最终落户于此,命名为“17号工地”。

尽管选址时力求靠近九所,但受限于当时交通状况,两地间往返依旧艰难。彼时,九所车辆稀缺,科研人员多依赖火车或偶有的卡车出行。卡车行程虽仅一个多小时,但途经八达岭路段险峻,尤其冬日雪天,需全员下车步行过弯,安全风险大增。

营房打游击 通铺到天明

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17号工地”,坐落于军都山与官厅水库的狭缝之中,该区域为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受张北高原大马群山、太行山余脉及北京军都山三山夹击,形成了独特的“V”字形地貌,此地形构成了风口区域。

尽管夏季条件相对温和,但冬季则截然不同。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沿“V”字形地带涌入,受地形挤压,产生狭管效应,风速激增。目前,官厅水库周边已广泛部署风力发电设施,而彼时气候条件更为严酷。

然而,相较于恶劣的气候,住宿条件更为艰巨。初期,“17号工地”人员稀少,科研人员需频繁更换临时营房居住。随着人员增加,帐篷成为主要住所。帐篷内部,床铺由木板简单拼接而成的大通铺形式,空间极为有限。为最大化容纳人数,每间帐篷内设置两排床铺,每张床宽仅80公分,夜间如厕归来,床位难寻。

冬季尤为艰难,寒冷与强风交加,加之物资匮乏,棉被、棉衣不足,且工地无供暖设施,夜晚异常难熬。

初期,爆轰实验所需的炸药及组件,皆是在帐篷内以搪瓷盆和木棍手工混合制备。帐篷内搅拌炸药工作异常艰巨,因通风不畅,炸药粉尘弥漫,异味刺鼻,搅拌人员需迅速操作。时年逾五旬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亦主动请缨参与,同事们见其年迈,不忍其劳累,常劝其至帐篷外休息。然而,一旦无人留意,他便悄然返回帐篷继续工作。正是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王淦昌及其团队坚持不懈,致力于中国首颗原子弹的研发。

灾害减供应 纪律当先行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科研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恶劣与物资匮乏的双重压力,使科研境况愈发艰难。

1960年至1962年间,我国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食物供应紧张,主副食品均出现短缺。初期,粮食尚能勉强维持,但自1960年下半年起,粮食供应转为定量,工人每月配额34斤,技术人员则为28斤,后更减至27斤,日均不足一斤,导致许多年轻人难以饱腹,部分同志因此罹患浮肿病。

为应对能量匮乏,科研人员不得不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如挖掘鼠洞寻找白薯、捡拾生黄豆,甚至前往果园采集落果充饥。尽管行为无奈,但果园拾果一事后来仍受到组织批评,体现了即便在极端困难下,科研队伍仍坚守纪律,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尤为可贵。

在此背景下,“17号工地”成功完成了原子弹研制技术中的关键爆轰试验,标志着我国科研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精神遗产激励着当代青年,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精神,为建设更加美丽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来源:光明网、《中国核工业报》《科技日报》《中国航天报》

评论
俄体镇科普0000
太师级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