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3日,由中国、法国、美国、前苏联、英国、日本六个国家的6名科学家和探险家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在经历了长达七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后,成功抵达了前苏联和平站。这六名科考队员,共计行走了5984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徒步横穿南极的科学探险壮举。
此次探险之旅历时共220天,科考队员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一步步在南极的冰雪世界中前行。最终,他们不仅实现了横穿南极的壮举,还将各自国家的国旗插在了这片神秘的大陆上。在这些迎风飘扬的国旗中,五星红旗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它是由一位名叫秦大河的中国男科考队员亲手插上的,那一刻,标志着中国在极地科考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
毛遂自荐出征南极
二战后,科学界对南极的探索重心逐渐转向深入的科学考察活动。围绕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带,已有超过10个国家相继建立了140余个科学考察站。然而,南极腹地的神秘面纱依旧未被揭开。鉴于此,美国与法国携手策划并组建了一支国际考察队伍,立志开创人类历史上徒步横贯南极大陆的先河。该考察队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这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日本的顶尖代表,每国各派一名精英参与。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秦大河,作为中国代表,光荣地加入了“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此次考察行动,旨在向全球重申并延续多年来南极考察活动中所秉持的“合作、和平与友谊”的崇高精神,同时激发国际社会对于地球上这片最后未被触及的原始大陆的珍视与关怀。
1989年,当秦大河主动请缨前往南极的消息传出时,许多人对此感到难以置信。尽管如今电视屏幕上展现的南极风光如梦似幻,宛如童话中的冰雪仙境,但实际上,南极处处潜藏着致命的威胁。那里不仅有着动辄低至零下五六十度的极端严寒,就连随处可见的冰裂缝也可能在瞬间吞噬多条生命。在此之前,已有众多探险家在这片冰原上不幸丧生。徒步横穿南极,无疑是一场以生命为赌注的冒险。更何况,当时的秦大河已不再年轻。
得益于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南极得以免受人类活动的破坏,成为了一块未被开发的古老大陆,众多珍贵的生物与地质资源得以在此得以完好保存。“若能亲自探访南极并带回大量样本,无疑将为科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助力。”秦大河表示,更何况此次徒步穿越南极的活动有多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参与其中,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南极科考,随时会丢命
虽然秦大河早就对旅途中的艰难有了心理准备,但是遇到的麻烦还是比预料中要多得多。他们每天都要徒步行进将近百里的路程,漫天的风雪打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在这种天气行进,即使是青壮年也吃不消。
饮食上,他们也面临着极大挑战。雪原之上,热食已成为奢望,仅能依靠口感欠佳但能量高的压缩饼干维持体力,偶尔改善伙食,就是吃上几口巧克力。
秦大河对此并无太多怨言,但作为近视患者,他在严寒中却面临着额外的困难:眼镜常被冰雪覆盖,前行步履蹒跚。更糟糕的是,因视力问题,他无法佩戴防风面罩,脸部只能直接暴露于零下60℃的暴风雪中,造成严重冻伤。
雪夜里狂风肆虐,帐篷摇摇欲坠,科考队员们在睡袋中艰难入眠,而秦大河则因冻伤疼痛折磨得辗转难眠。
在科考过程中,最为严峻的挑战莫过于遭遇冰裂隙。冰裂隙,作为冰盖表面隐蔽的裂缝,其存在往往难以察觉,一旦失足坠入,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危及生命。于是,秦大河主动承担起引领队伍穿越险境的重任。每当行进至冰裂隙频发的区域时,他犹如一名谨慎的探雷专家,走在队伍最前列,利用冰镐反复敲击前方冰面,确认安全路径后,才示意后续队员跟进。
还有一次,秦大河和另一名队友在暴风雪的肆虐中不慎与队伍走散。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冰原上,方向感变得极其模糊,加之补给有限,若不能及时归队,生存希望渺茫。面对这一紧急情况,秦大河迅速做出决断,将雪橇上的绳索相互连接,并将自己固定在绳索系统上,以雪橇为圆心绕着向四周寻找队友。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苦苦搜寻,在纷飞的大雪中,秦大河终于成功找到了大部队。
“疯狂的科学家”
虽然秦大河具有中国人特有的谨慎和温和,但是在科考队的其他人看来,秦大河却是个“疯狂的科学家”,原因在于他对雪样的保护。
南极徒步探险途中,无论自然条件多么严酷,秦大河始终铭记科研重任,成功收集了800余份珍贵的雪样。这些样本,日后成为了中国科研领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当科考队面临极度疲惫,多数队员为了减轻负担、确保安全,选择丢弃所有非必需品加速前行。在他们看来,与生命相比,冰雪样本的价值显得次要,完成徒步穿越本身就是巨大的荣誉,无需为样本冒险。然而,秦大河却坚持带回所有采集的雪样。
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南极雪样,秦大河在横穿南极时几乎舍弃了所有衣物,仅穿着两件绒衣在地球最寒冷之地艰难前行,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带回了800余瓶极为珍贵的雪样。
时至今日,中国对南极冰川的研究依然受益于秦大河当年带回的这些雪样。他成功采集到南极“不可接近地区”的完整冰雪标本,这一壮举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因此,他也被同行誉为“冰川学研究的空白填补者”。
回国后,秦大河全身心投入实验室工作,耗时两年对带回的雪样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这一过程中,他挖掘出大量珍贵的一手信息,为南极冰川和气候研究揭开了诸多谜团。曾经在这一领域暂时落后于西方的中国,因秦大河的研究成果而实现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