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我国是一个边海防大国,陆地边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总长超过4万公里:其中,陆地边界线长约2.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与8个国家海域相邻或相望。岛岸线长约1.4万公里。在我国沿边沿海地区,分布着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8个地、州、盟、市、区,以及339个县、市、旗、区。这些地区居住着朝鲜族、蒙古族等46个少数民族,多种语言、文字、习俗并存,人文背景各异,民族宗教问题复杂。今天,国家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边防、海防和空防手段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边海空防应运而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为您揭开智慧边海空防的神秘面纱,带您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智慧边海空防的概念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外安全环境的持续变化,中国的边境与沿海地区日益成为内外矛盾和利益的交汇地带、国家战略利益扩展的前沿地带、维护地区和国内稳定的敏感地带,其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智慧边海空防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对边境、海域和空域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和防御的综合性安全体系。它通过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实现对安全威胁的快速识别、精准定位和有效处置,从而提高国家安全防护能力。该体系具有多目标探测、多源信息融合、区域警戒与监控、联动指挥和执法取证等多种应用功能。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边海空防的挑战,需要大力发展智慧边海空防,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构建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军地融合,涵盖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智慧边海空防体系。
二、智慧边海空防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通过在边境、海域和空域部署大量的传感器,实时收集环境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
大数据与云计算: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挖掘潜在安全威胁,提高预警准确性。
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对安全威胁的自动识别和智能决策。
无人车辆、船舶、飞机以及仿生机器人:用于边境巡逻、海域监测和空中侦察,提高监控效率和覆盖范围。
卫星导航与遥感:通过卫星系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实时定位和环境监测。
三、智慧边海空防的应用案例
边境监控:在某国边境地区,部署了一套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广泛运用红外传感器、夜视传感器、电子侦测传感器。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边境线附近的人员活动、车辆通行等信息,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指挥中心发出警报。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预测潜在的非法越境行为,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海上防卫:某海洋大国利用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技术,对关键海域进行全天候监控。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可以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执行任务。卫星遥感则负责大范围的环境监测,为海上执法、近海防御提供有力支持。
空中防御:某国空军建立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空中预警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跟踪空中目标,判断其是否构成威胁。一旦发现敌对目标,系统会立即启动拦截程序,引导战斗机进行拦截。
四、智慧边海空防的未来展望
未来的智慧边海空防体系应包括五类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监控系统、应急处置系统、保障系统以及产业系统。该体系致力于实现跨平台和跨领域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构建全域化、立体化的安全防护网。
(一)指挥控制系统
部署层级:国家、沿边沿海省(区、市)、沿边沿海市(州)、沿边沿海(县、旗)四级。
(二)监控系统
主要应用:集中在边沿沿海镇(乡)一级,主要用于口岸出入境管理、边界碑管理、界桩管理、边境巡逻、跨境河流治安维护与跨国警力联合巡逻、河口生态监控等。
(三)应急处置系统
任务执行:整合军警各方作战力量,使用无人武装车辆、飞机及舟艇,执行抓捕犯罪嫌疑人、缉私缉毒、反非法武装入侵(登陆)的阵地与机动防御作战与反击作战等任务。
(四)保障系统
维护教育:负责对无人监控系统、作战系统的维护,对边境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依托普通高校、军校、各级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无人系统维护人才。
(五)产业系统
研发生产:主要研发、生产和智慧边海空防体系有关的产品,包括积极发展芯片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区块链技术,生产相关产品,把人工智能更多应用于智慧边海空防基础设施之中,积极建设智慧边海防执勤道路、智慧边海防执勤码头、智慧执勤直升机停机坪和机场、智慧边海空防瞭望塔、智慧边海空防执勤房及军营、智慧边防联防所、无人作战系统,并且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园区。
这五个系统将确保未来的智慧边海空防体系具有指挥控制、监控、应急处置、保障、产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完全体系,实现沿边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相符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并举,推动沿边沿海全面发展的新安全与发展模式、体制、机制。
总之,智慧边海空防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正逐步走向成熟。让我们期待这一领域的更多创新成果,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安宁。
本文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作者:龙 瀛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人民武装部;云南军事人工智能安全实验室;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国际先进人工智能协会(AAAI))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