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让文物“起死回生”的“白斑”,居然是石膏?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倾力打造的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收藏

到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大量出土文物中,许多活灵活现的陶猪、陶牛、陶马和陶人身上,总有一些白色的“斑块”,人们不免想知道,这些白色的斑块到底是什么东东?其实这些都是文物经过修复之后留下的石膏的痕迹。

图源:Pixabay

What?石膏?真的吗?

是真的,目前陶器修复所使用的材料,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医用磨制石膏粉,就是那种拿来快速固定骨折部位的医用石膏。它是由天然石膏低温煅烧脱水制成白色粉末状熟石膏(化学式为CaSO4·1/2H2O‌,在生产过程中加入惰性材料丙烯酸树脂),它与生石膏(CaSO4·2H2O)主要不同点在于含水量不同,熟石膏遇水迅速硬化成为生石膏,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模具塑造出想要的形状,来完成陶器的补配工作。由于易于获取、无毒无害、广泛使用、不易膨胀、强度大且易于修整、塑形相对简单等原因[1],陶器文物的修复就大量使用了石膏。

那么就会有人问了,为什么不把这些石膏涂成跟文物相近的颜色呢?这是因为文物修复讲究修旧如旧的原则。由于补上残缺部位的石膏多是白色的,与器物本身的色差较大,用于展示的话,则有些还要涂上颜料,把器物做旧。做旧的原则是既要修得像,又要修得不像。修旧的颜料应选择与器物原色协调,但又不完全一致的色系,以显得器物的色差不是太大,远观看不太出来,近看细瞧的话,修补的痕迹要能分辨得清。但是石膏产品不宜上色,或者说只能暂时的使用颜色,寿命不长,反复的使用石膏材料修补会导致文物的进一步损害,因此,我们见到的陶器文物身上,只得留下大量的白色“斑块”了。

参考文献:

[1]黄献源. 浅谈石膏在陶器修复中的运用 [J]. 艺术科技, 2015, 28 (08): 111.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河北东方学院2021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邹沁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臭皮匠心
少傅级
石膏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文物修复材料,在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使用也需要谨慎对待,以避免可能带来的视觉和审美问题。在文物修复工作,我们应该更加科学、精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遗产。
2025-01-07
畜牧兽医知识科普
进士级
文物上的白斑,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丰富信息。它们不是石膏,而是文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见证。这些白斑不仅增添了文物的美感,更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2025-01-07
无为通达
少傅级
石膏修复技术作为文物修复领域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应对更加复杂和多样的文物保护需求。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