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牛口蹄疫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控措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官方科普号
收藏

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黄牛和牦牛最易感,犏牛和水牛次之。犊牛比成年牛更易感,病死率也很高。口蹄疫病毒怕热不怕冷,寒冷潮湿的条件容易造成口蹄疫的流行,口蹄疫病毒可随空气远距离传播,在温带地区,在陆地上可传播60公里,在海洋水面上可传播300公里。口蹄疫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敏感高发期。本病传染性极强,许多国家与地区都有流行,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口蹄疫在国内偶有发生,近年来,由于口蹄疫疫苗的普遍使用和防控力度的加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口蹄疫的威胁仍然存在,病毒的变异和跨境传播仍然是防控的关键点。

一、主要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2~7天,最长14天,在潜伏期内,虽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表现,但病毒已经在动物体内开始增殖,病牛以口腔黏膜水疱为主要特征。病初,牛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委顿,食欲减少或废食,反刍停止,闭口流涎。1~2天后,唇内面、齿、舌面和颊黏膜发生水疱,不久水疱破溃,形成边缘不整的红色烂斑。稍后,趾间及蹄冠皮肤表现热、肿、痛,继而发生水疱、烂斑,病牛跛行。水疱破裂,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如果蹄病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化脓坏死,则病程延长,甚至蹄匣脱落。病牛乳房乳头皮肤有时出现水疱、烂斑。哺乳犊牛患病时,水疱症状不明显,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而突然死亡。

幼畜死亡率为20%~50%,成年家畜死亡率不高,一般不超过5%,但发病后严重掉膘,产奶量下降,役畜不能使役。此外,还可能伴有口鼻、眼部等部位的病变。

二、牛口蹄疫病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不难作出诊断。但应与牛黏膜病、牛恶性卡他热、牛水疱性口炎相鉴别。

1.牛黏膜病口黏膜与患口蹄疫相似,糜烂,但无明显的水疱过程,糜烂病灶小而浅表,以腹泻为主要症状。

2.牛恶性卡他热除口腔黏膜有糜烂外,鼻黏膜和鼻镜也有坏死过程,还有角膜混浊和全眼球炎,全身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其发生常与羊的接触有关,呈散发。

3.水疱性口炎口腔病变与口蹄疫相似,但较少侵害蹄和乳房皮肤。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

确诊需要采集病料组织,按照国家技术标准GB/T18935-2018《口蹄疫诊断技术标准》进行实验室检测。

三、防控措施

1.综合措施。为了有效防控口蹄疫,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选用有效疫苗进行免疫,普免与补免相结合,确保免疫密度,注意疫苗的全程冷链运输保管和科学接种,养防结合、综合防治等。同时,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也是防控口蹄疫的重要措施。

2.推荐免疫程序。

规模场根据母畜免疫次数、母源抗体等情况,犊牛可在9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所有新生犊牛初免后,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之后每间隔4~6个月进行加强免疫。

散养户春秋两季分别对所有牛只进行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的牛养殖场可根据应急监测或风险评估情况开展紧急免疫。边境地区受境外疫情威胁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对高风险区内的养殖场进行紧急免疫。

作者∣广东汕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俊敏

8.14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