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经常水肿,为何建议你要调脾胃?

科普文迅
原创
发表科普类文章,涉猎天文地理军事生物等,希望大家喜欢
收藏

作者黄艳红段跃初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常常被水肿问题所困扰。身体的某些部位,如眼睑、下肢等,会不明原因地出现肿胀,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是身体内部机能失衡的信号。而在众多应对水肿的建议中,调理脾胃往往备受提及,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

水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是由于体内液体平衡失调所导致。多种因素都可能引发水肿,例如心脏功能不全时,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会使得血液在静脉系统中淤积,进而导致静脉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常见于心衰患者的下肢水肿;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会影响肾脏对水和钠的排泄功能,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引发全身性水肿或眼睑水肿等;肝脏疾病引发的低蛋白血症,使得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也容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造成腹水等水肿表现。

然而,从中医的视角出发,脾胃在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脾胃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也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枢纽。脾主运化,一方面运化水谷精微,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并传输到全身;另一方面运化水湿,将体内多余的水分进行代谢和排泄。胃则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当脾胃功能正常时,水液能够在体内有序地运化、输布和排泄,不会形成水肿。

一旦脾胃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就会出现紊乱。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积聚。例如,有些人饮食不规律,长期暴饮暴食,或者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损伤了脾胃的正常功能。脾胃受损后,无法正常运化水湿,水湿之邪便会泛滥于肌肤,从而导致水肿。尤其是一些上班族,由于工作繁忙,经常不吃早餐,午餐随便应付,晚餐又吃得过晚或过饱,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会使脾胃功能受损,容易引发水肿。

此外,脾胃与其他脏腑在水液代谢方面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脾与肺相互配合,脾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将津液布散到全身,并将多余的水液下输到肾与膀胱,排出体外。若脾胃虚弱,不能为肺提供充足的津液,或者脾失健运,水湿上犯于肺,都会影响肺的通调水道功能,进而导致水肿。脾与肾也相互关联,脾阳依靠肾阳的温煦才能正常运化水湿,而肾主水液代谢,又需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当脾胃虚寒时,肾阳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加重水肿。

对于因脾胃失调导致的水肿,调理脾胃就成为了关键的治疗策略。在饮食方面,应遵循规律饮食、清淡饮食的原则。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红枣等。山药,味甘性平,既能健脾补肺,又能益肾固精,可煮粥或煲汤食用;薏米,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可与红豆搭配煮成薏米红豆粥,对于去除湿气、缓解水肿有很好的效果;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可与莲子、糯米等一起熬制芡实粥。同时,要避免食用那些损伤脾胃的食物,如冷饮、油炸食品、过度加工的食品等。

除了饮食调理,适当的运动锻炼对于脾胃功能的恢复也至关重要。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像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都较为适宜。慢跑能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包括脾胃所在的腹部区域,使脾胃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太极拳和八段锦则以其柔和舒缓的动作,通过身体的伸展、扭转等,对脾胃起到按摩和刺激作用,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

中医的一些传统疗法对于调理脾胃、消除水肿也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艾灸,通过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可以温阳健脾,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艾灸此穴位能够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艾灸中脘可调理脾胃气机,促进消化吸收;脾俞、胃俞则是脾胃的背俞穴,艾灸这两个穴位能直接补益脾胃之气。按摩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如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改善脾胃功能。

经常水肿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通过深入了解脾胃在水液代谢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可以从饮食、运动、中医理疗等多方面入手,调理脾胃功能,恢复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平衡,从而有效地缓解水肿症状,重拾健康与活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重视脾胃的养护,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脾胃功能保持良好状态,远离水肿的困扰。

评论
飞马腾空
大学士级
2024-12-02
泰顺惠友社工
大学士级
经常水肿,为何建议你要调脾胃?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