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药半月谈 | 南沙参

药葫芦娃
原创
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合理用药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 典故趣闻 ·

沙参为什么叫沙参?有权威且简短的回答,来自明代李时珍的“释名”。他说:“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

沙参,别名铃儿草,也称铃儿参。这是以花的形状而命名。在吉林之地称其灯笼菜,同样也是因花而命名。

每年的开花季节,沙参开出的是紫色的钟状花,人们俗称它为铃铛花,一串串的,漂亮极了。因此沙参是野外极具观赏性的植物,又是常用的中药材。人们很熟悉它,所以有像“风吹不响铃儿草,雨打无声鼓子花”这样流传很广的谚语联句。

沙参的药用很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把它列为五参之一:“此沙参并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治颇同,故皆有参名。”其药材属性的别名,还有如白沙参、白参、泡参、泡沙参,甚至有称它为土人参的,历史上也有过用它伪充人参的情形。这都指向明代以前所通行使用的中药材“南沙参”,其植物来源为轮叶参沙或沙参。


图:步瑞兰

李时珍对它的植物学描述较为详实:

“时珍曰: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杞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并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黄土地者则短而小。根茎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小人亦往往絷蒸压实以乱人参,但体轻松,味淡而短耳。”

古代医药文献中的沙参仅指向南沙参。至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与《本经逢原》两书问世以后,始将沙参分为南、北沙参两种药材,《中国药典》就是以南沙参与北沙参为正式药材名称的。

· 药材来源 ·

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

· 性味归经 ·

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 ·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

适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克。

· 食疗推荐 ·

南沙参白鸭煲

原料:南沙参15克,红枣6个,白鸭1只,料酒15克,姜10克,葱15克,盐、味精、胡椒粉适量。
做法:1.将鸭宰杀,除去毛、内脏及爪;鲜南沙参洗净,切3厘米长的段(或应用南沙参饮片10克);红枣洗净,去核;姜拍松,葱切段。
2.将鸭、南沙参、红枣、姜、葱、料酒同放煲内,加棒骨汤适量,置大火烧开转小火煲60分钟,加入盐、味精、胡椒粉调味即成。
功效:养阴清肺,祛痰止咳,适宜于久咳咽干、喉痛等症的食疗调养。
沙参百合粥

原料:南沙参15克,百合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煎南沙参、百合,去渣取汁,加入粳米,煮熟粳米后加入冰糖,稍煮成稀粥。每日早晚温热食。
功效:养阴、润肺、养胃、祛痰、止咳,对改善津伤口渴、肺燥干咳、食少厌食、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有食疗调养作用。外感风寒咳嗽者不宜服。
清代黄云鹄《粥谱》云:“用沙参、粳米、冰糖煮粥,润肺养胃,热病口渴有效。”

· 温馨提示 ·

临床不宜与藜芦同用。

评论
飞马腾空
大学士级
阅读理解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