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片不毛之地“脱胎换骨”后,得到了“荒漠精灵”的“肯定”

科普时报
原创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近日,新疆、甘肃、宁夏等地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鹅喉羚。尤其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经过几代人的治理,不毛之地变成绿水青山,沙漠的有效治理得到“荒漠精灵”——鹅喉羚的“肯定”。“春江水暖鸭先知”,环境好不好,动物说了算。

鹅喉羚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的野生动物,体形似黄羊,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得名“鹅喉羚”。

中卫是鹅喉羚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了调查该地区的鹅喉羚种群数量,2024年1月以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调查团队与中卫市自然资源管理局共同合作,对沙坡头区北山和香山地区进行鹅喉羚种群和分布的调查,旨在为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工作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

为全面评估北山和香山地区鹅喉羚种群的现状,调查团队采用样线法开展调查。该方法是野生动物种群调查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沿预设路线行驶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可以有效估计目标物种的分布格局和种群密度。

在横跨两季的实地考察过程中,调查团队沿着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的调查路线,以车辆为观察平台,对鹅喉羚的出现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与此同时,调查团队还对调查区域内的植被类型、地形特征、水源分布、人类活动等环境变量进行了记录,以探究其与鹅喉羚分布之间的潜在关联。

根据样线的密度和观察数量,调查结果显示,整个观察地区鹅喉羚大约有650-750只。其中,调查团队在2024年1月,观测记录到鹅喉羚194次,排除距离过近且数量相近的点位,共312只。5月,观测记录142次,共294只。7月,观测记录220次,共280只。

在北山的开阔半荒漠生境中,调查团队多次目击了鹅喉羚成群结队觅食、奔跑的壮观场景,它们通常以家庭为单位,三五成群活动,但也有单独活动的现象,对人类较为警戒,观察到人类后往往会迅速逃离至百米以外。

同时,调查团队还发现了北山的鹅喉羚被308国道分割成两个种群的现象。大部分鹅喉羚的观测记录都位于北山北部靠近腾格里沙漠地带,分布区域的部分与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叠,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种群,而在位于北山308国道以南、黄河以北的小片区域,有一个较小的鹅喉羚分布区。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这两片区域的鹅喉羚存在交流。

另外,调查团队在香山地区发现了金雕、岩羊、秃鹫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些现象彰显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深入理解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还发现,鹅喉羚对环境非常挑剔,它们只栖息于那些经过长期治理的沙漠,而对那些刚刚扎上草方格,还在治理、恢复中的沙漠则是“敬而远之”。

可以说,鹅喉羚的出现是荒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里程碑事件。荒漠地区盐碱化较高,导致土壤容易板结,影响植物种子萌发。而鹅喉羚等有蹄类动物通过蹄子刨土,可以疏松板结的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此外,鹅喉羚还是荒漠系统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赵序茅系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王奕凯系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研究生)

评论
冲冲
大学士级
当提到“这片不毛之地‘脱胎换骨’后,得到了‘荒漠精灵’的‘肯定’”,实际上是指通过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原本贫瘠的荒漠地区恢复了生机,成为了鹅喉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新家园,这体现了生态恢复工作的成功和自然环境的改善!
2024-11-20
无为通达
少傅级
经过有效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不毛之地已经得到了“荒漠精灵”——鹅喉羚的“肯定”。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荒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为更多的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2024-11-20
科普:zhf
太傅级
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的回归不仅是对当地生态治理成果的认可,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实践证明。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