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泉州,何以海丝?东海科普大讲堂告诉你

福建省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泉州,何以海丝

东海科普大讲堂第26讲开讲

2021年7月25日,随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那一声落锤,“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之一,泉州几乎囊括了丝绸、茶叶、瓷器以及中国功夫等极具象征意义的东方文化符号。

7月21日上午,由泉州市科协、泉州市文旅局、泉州市气象局主办,以“何以海丝”为主题的东海科普大讲堂第26讲在泉州市科技馆举办。活动吸引160多名观众到场参与,25.2万多人次通过科普中国、泉州网、泉州科普视频号、泉州市科技馆视频号等平台收看线上直播。

活动现场,泉州市气象学会副秘书长赵惠芳、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人林配宗、泉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赖双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征集部副主任薛彦乔分别围绕“何以海丝?来听风说!”“福船建造技艺”“海丝路上德化瓷寻踪”“宋元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等四个分主题进行讲解。

专家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季风对古代航海的影响、泉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关键地位,介绍了福船建造技艺以及德化瓷在海丝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为观众深入浅出诠释了海丝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本次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对泉州海丝文化的认知,也激发了市民朋友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思考。

在互动问答环节,观众们热情高涨,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观众们纷纷表示,四位专家的精彩分享,让大家对泉州的海丝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这次科普活动不仅拓宽了大家对泉州海丝文化的知识边界,同时也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求知欲。

东海科普大讲堂是市科协打造的“科技社团讲科普”品牌活动之一,旨在动员“咱厝的科学家”发挥学识专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咱身边的科学知识。此次东海科普大讲堂的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活动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大家对泉州历史文化的认识,更激发了公众对海丝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兴趣。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再次展现了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泉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保忠,泉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思煌,泉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泉州市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邱少煌,泉州市气象学会副会长、气象台台长程思出席活动并共同为主讲嘉宾颁发纪念牌匾、证书。

科普延展

1、季风和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
海上丝绸之路和季风的联系在于季风为古代海上贸易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动力。季风的规律性使得船只能够利用风力,沿着特定的航线进行季节性的航行,从而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在没有蒸汽动力的古代,季风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至关重要。

2、泉州港为什么能成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呢?
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繁荣, 政策支持, 航海技术 ,多元文化交融完善的基础设施。

**3、**一艘福船是如何建造而成的呢?
设计船型,准备材料,船体建造,安装甲板和舱室, 装配桅杆和帆 ,装饰和涂装安装配件 ,下水试航。

4、先有陶,还是先有瓷呢?
先有陶。陶器和瓷器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明,它们在制作材料和工艺上有所不同。陶器的历史更为悠久,通常认为最早的陶器出现在大约公元前8000年左右,而瓷器则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中国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较为成熟的瓷器。简单来说,陶器是用粘土烧制的,而瓷器则需要更精细的瓷土和更高的烧制温度。

评论
广播发烧友@
太傅级
科学
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