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联合多个专家团体共同撰写的《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正式发布了。
这份资料,是面向眼视光专业从业人员的,也就是视光医生、验光师等群体,用来指导他们的近视防控工作,有着很高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然而,作为非专业人员,想要读懂,并不容易。因此,睛彩博士决定下一番功夫,对这份资料进行一次科普解读尝试,争取给关心自家孩子近视的妈妈爸爸们带来一些帮助。老规矩,睛彩博士承诺,纯科普,不忽悠,不卖货,请放心阅读。
其实,整份白皮书,核心就下面这一张图。第一眼看不大懂没关系,博士慢慢跟您聊。
- 近视阶段的划分。
图的正上方,从左到右,三个箭头,对吧?这是代表,近视的总体阶段,划分为“0~6岁儿童”,“近视前期”,和“近视期”,这三段。
-0~6岁儿童:正常情况下,眼睛是处于远视状态的。年龄很小的孩子,也无法配合视力检查或者验光检查。但至少每年2次,要做眼健康相关的检查,并关注孩子远视储备的情况。
-近视前期:顾名思义,就是还没有发生近视,但是,已经有发生近视的风险了。具体表现为,孩子的近视度数不到50度,但是远视储备量小于等于同龄孩子的下限水平。比如,6岁孩子,远视储备量不到75度了。近视前期的孩子,重点在于预防,减少近距离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每三个月到医院检查,一旦近视能够及时被发现,等等。
-近视期,孩子的近视度数已经达到或超过50度了,具体又分为三个阶段,由轻到重,分别是非进展性近视(每年度数上涨不到50度),进展性近视(每年度数上涨超过75度),以及病理期近视(已经出现伴随眼轴增长引起的眼底变化了)。非进展性近视,重点在于及时采取矫正手段,比如佩戴框架眼镜,或者戴隐形眼镜矫正度数;而进展性近视或病理期近视,除了矫正手段,还要考虑必要的控制手段了。
- 近视的监测。
孩子的眼健康,是一件需要家长持续关注的事。近视监测,是对近视相关的一些因素进行持续的检查和记录。具体包括:
-近视发生、发展的风险因素;比如环境因素和遗传风险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用眼距离过近(<20厘米),单次近距离工作时间过长(>30分钟),户外活动时间过少等。遗传风险因素不难理解,父母都近视甚至高度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风险自然也更高。现在有高度近视发生相关的基因检测服务,有条件和需要的家长,可以在医生建议的基础上考虑。
-近视的进展情况;比如视力情况、屈光度数、眼轴长度等。视力情况在家就可以检查,屈光度数、眼轴长度则需要去医院。这些检查建议每年不少于2次,而且,最好规范的记录在屈光档案里。
-高度近视儿童眼健康情况。比如眼底健康情况。
- 近视管理技术。
可以等同为“近视防控技术”。与近视“矫正”技术不同,近视管理/防控技术,是能够控制近视发展的,也就是让度数尽量不增长或者少增长,让眼轴长度也尽量不增长或者少增长。
写在白皮书里的近视管理/防控技术,都是基于大量临床试验和科学验证,被专家广泛认同的,一共有四类:
1.角膜塑形镜,也就是OK镜。
2.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
3.特殊设计框架眼镜。
前面三个,都属于近视控制的“光学策略”。
4.药物,主要是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关于这四类管理技术到底应该选哪个,以及对它们的详细介绍和对比,您可以阅读睛彩博士的另一篇文章《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手段,看这一篇就够了》。
- 联合应用方案
敲黑板,目前的联合应用方案一定是上述一种光学策略,再联合药物,而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光学策略联合。一般来说,当单独使用某种光学策略,或单独使用药物手段治疗6个月后,眼轴增长速度还是很快,超过0.4毫米每年,或者度数涨得还是过快,超过75度每年,医生会考虑采用“联合应用方案”。如何判断联合应用是否有效呢?每3个月为1个周期,连续观察6个月,如果联合应用比单独方案能让眼轴每年增长减缓0.1毫米以上,度数增长每年减缓25度以上,就算有效。如果联合应用6个月,眼轴、度数控制还不理想,医生会考虑逐级提高低浓度阿托品的浓度,或者考虑增加每日使用次数。
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对您有帮助,欢迎您分享给更多家长,帮助他(她)们的同时,也是在帮助我们。谢谢您。
更多眼科相关科普,您可以关注特睛彩
关于睛彩博士:特睛彩科普内容的主创人员,都拥有眼科学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历、曾经的眼科医生。部分专业度较高的科普内容,我们还会邀请在职的眼科、视光专家予以审核、把关,力求对内容准确度负责,避免误导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