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长兴“金钉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
收藏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

2023年,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全年向社会公众开放,年参观人次约8万人。基地在主入口设有提示牌,公布开放时间、活动内容、接待办法、联系方式等信息。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

2023年,保护区积极落实科普助力“双减”工作,全年科普服务学生受众约3万人次,其中包括科普进校园、地质研学、科普课堂等各类活动。

(三)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保护区积极开展管护及科普工作,建有科普宣教场馆,开展地学夏令营和参观活动,通过每年的世界地球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等主题日,开展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并邀请各类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保护区的“院士主讲乡村科普课”、“小小讲解员”、“助力双减”等活动先后在国家级媒体中有报道,“寻找消失的海洋”研学课程入选了浙江省科普典型案例。2023年开展科普活动10余次,其中在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与中小学校开展关爱地球活动,并与长兴县人民法院共同开展“法护两山、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活动主题;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2023年湖州市暨长兴县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纪念长兴“金钉子”煤山剖面发现100周年。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

基地在通过长兴金钉子景区门户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公布开放信息。及时发布和更新基地的相关信息,在重要科普活动开展时,积极联系新闻媒体,共同进行宣传。同时,通过积极向周边地区及参观者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注意事项。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成立科普志愿者队伍,并以基地为依托,建立地质博物馆与中小学(馆校合作)共建共享基地活动,成立“小小讲解员”、“小小志愿者”队伍。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科普工作是保护区的重要工作之一,保护区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专项工作。并建立建立科普活动队伍,聘请地质学专家担任保护区顾问,指导保护区开展科普活动,不定期开展科普讲座,使公众对地质遗迹有更多了解,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理念。加强对科普人员的培训,

、特色工作

保护区所保护的地质遗迹是我国和世界不可多得的宝贵地学财富,它为再现古生代生物的演化和消亡提供了直接的科学证据,也为人类探索地球的演变和人类本身的生存、消亡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科学资料保护区,并为环境教育、对外交流提供一个真实直观的天然实验基地。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为目的,推动保护区科普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在科普队伍建设、科普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求实,对科普教育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管理办法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开拓科普工作新局面。

科普活动方面一是主题活动:保护区确立的两枚金钉子的价值,通过在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期间,与县内外中小学校积极联系,策划各类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地质科学等,同时,开展与“全国李四光中队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教育基地”主题相关的活动。二是特色活动:保护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了“院士专家主讲乡村科普课”的特色活动,根据保护区特色,制作专题研学课程,培训研学教室,形成了系统的地质科普行研学活动,每年开展研学活动3-5次。

保护区“寻找消失的海洋研学活动”课程入选了浙江省科普典型案例。活动以长兴金钉子地质遗迹为核心,以真实的场景,沉浸式的体验开启孩子对科学的激情、挑战、创新;激发孩子探究科学的兴趣,挖掘孩子的科学潜能,给孩子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重点开展“三个一”:“一”场室内科普课,通过重现海陆变迁的过程,初步了解地质运动与地质构造;“一”场野外研学课,实地考察2亿年前形成的海相岩层剖面、动手观察海洋生物化石,点明“消失的海洋”主题。

三、 问题不足

目前,保护区科普工作较成熟,但是在“金钉子”等地层学的科普过程中对科普的方式、科普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地质科普亮点较难形成。

四、工作建议

继续按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要求,优化基地硬件配置,开展科普相关活动,丰富科普资源,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基地整体科普水平,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做贡献。

一是完善科普标识系统:为了地质遗迹与防科普内容进行紧密集合,通过对剖面地质现象的介绍,形同系统完善的科普标识系统。

二是开发科普产品方面:设计、印制一套全面介绍保护区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情况的科普手册,通过图文宣传材料以增进公众对保护区的了解与认识。

三是创新科普活动方面:积极利用各创新的宣传手段,突出地质遗迹科研主题,践行传播地球科学知识的重要科普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