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政策的颁布、教育改革步伐步伐的不断推进,尤其以科普类App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要求和考验。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能够有效、高效将科普类App落实到实际的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是关键问题。
关键词:科普类;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研究
一、引言
小学科学,作为小学课程中较为有趣的一门学科,为学生带来的是精彩、极具科普性的科学世界。对于小学科学开展科普类App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也成为了这些年研究的热点与关键点,越来越吸引更多的学者、教师开始关注并研究。本文以科普类App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分析普类APP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必要性,提出科普类APP与小学科学的选取路径以及如何将科普类APP与小学科学教学相融合。
二、科普类APP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必要性
1.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习惯养成
针对小学科学的课程设置,利用科普类APP融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一些物理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于小学科学的课程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清晰认[1]。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对于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科普学科,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
开展科普类APP与小学科学教学相结合,它是紧跟当下时代发展的潮流,从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中有所改变,跳出传统模式的限制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实践的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试验研究方法,受到科学的教育,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
2.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综合性发展
开展科普类APP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教育方式,利用线上资源的科普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理性判断及分析的能力,使得学生面对困难与难题时,即使离开教师与课本的帮助,学生也依旧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措施解决问题,真正意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三、科普类APP与小学科学的选取路径
1.立足于教材内容,选取科普APP补充知识体系
科普类APP与小学科学的内容相结合,不能够简单的将所有内容或者部分能够理解的内容都采取科普类APP进行教学,而是在立足于教材本身的内容,选取部分难懂或者教师讲解起来较难的教材内容进行科普类APP结合进行教学,从而达到选取科普类APP补充知识体系。
以小学科学中对于宇宙的认识,这一板块内容学习难度相对较大,整体的学生理解起来也具备一定难度,教师讲解也存在些许挑战,教师可借助科普类APP加以完善,以科普类APP图片、理论的结合系统讲解该板块知识内容。
2.基于学生特点,选取科普类APP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相对于语文、数学学科而言,它本身占据小学课程内容学习中的份额不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科学本身对于学生们的吸引力是十足的。因此,在小学科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生特点,选取科普类APP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喜欢生动的图片或者影片的方式,通过观看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投入于小学科学的科目中。以嗨科普APP为例,这款APP在科普内容建设和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往往可以用一部电影、一幅漫画或者一个游戏,通过此类趣味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
四、科普类App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利用科普类app导入课程试验内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然离不开的是部分需要学生动手进行试验的课程内容,除了小部分不太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其他实验内容都由学生自己亲手操作,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科学对于实验的每个部分所带来的变化,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深科记忆科学知识的目的。但在现实课堂中,部分实验无法安全有效的产生或由于实验的复杂程度,学校现存设施设备无法完成规模化的呈现。这时候老师可以采用科普类APP的使用加以补充与完善[3]。在现阶段科技发达的时代,依托新型网络技术,科普类app已经运用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大部分领域,许多学校的教学环节中都有它的身影,科普类app的出现补充了传统课堂的不足,提升了教学工作效率,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实验现在都可以在科普类app实现。
例如科普类APP——云课堂的形式,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为媒介,在课堂上在云端为学生呈现整个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性的科学实验知识,并达成良性的教学氛围,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云课堂进行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科学实验的每个环节,我们可以人为的控制变量的发生,甚至可以在实验发生反应之后无限次数的重来。通过对不同变量的控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每种不同变量起的变化记忆更加深刻,理论知识同更好实践结合。云课堂操作科学实验可以更安全高效,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参与更加复杂的实验,也可以缩短一些实验反应的时间,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降低实验教学的压力。
2.通过科普类APP触发学生学习动机
科普类APP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结合,是将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更加多元,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整合,帮助学生全面而系统的学习这一科目。通过科普类APP的应用与导入,可进而触发学生学习的深层动机[4]。利用科普类APP,在将学生深层学习动机的驱动下,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投入于小学科学的科目学习之中。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中,该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以植物的分类、对人类的作用、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与课本上的素材进行展示,在一定程度是相对枯燥的,不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借助科普类APP播放与植物相关的植物纪录片,以纪录片视频外加字幕与声音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的分类主要有两大类,在植物的发展历程中与人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能够为人类提供食物或部分加工类材料,如一些人类可食用的野菜——蕨菜。适当的借助科普类APP导入小学科学的教学之中,是教师在课堂中精彩别致的开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动机的关键一步。
3.借助科普类APP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不论是小学科学的内容还是科普类APP的结合,都是帮助学生对科学的学习能够有更深层次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科普类APP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在促进学生理解与学习科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创新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在实践中反思与思考科学的真理,使得学生对事物或知识本质的理解增强。例如在杠杆原理的学习中,提到阻力点与阻力这两个细小知识点,教师可借助这两者知识点利用科普类APP进行阻力与阻力点的知识点讲解,系统二全面的分析杠杆省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费力这三种情况,帮助学生深层理解当阻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上述三种情况[5]。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但要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要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践与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将学生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以阻力、阻力点这一板块内容为例,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带领班中学生开展一场拔河比赛,其中一组同学带上手套,另一组同学则不能佩戴手套,通过分析比赛结果反思戴手套产生的作用是什么,除此以外,教师也可带领同学们比较两队之间的同学总体重等进行分析,以实践的形式带领同学们理解阻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阻力的因素有哪些。
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程学习的内容向学生们布置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设计一些关于阻力影响下的工具或者生活中能够见到增加或减少阻力的生活案例,鼓励学生们将自身学习的理论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利用科普类APP自寻材料加以验证与提升,同时学生借助APP迁移所学知识,将学生本身的学习体系趋于系统化、完整化,最终拓展学生学习能够打破时间、空间、教学内容的局限,使得学生探索的范围更为广阔。
综上所述,将科普类APP适当、精准地运用于科学教学之中,是信息时代对于教师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更要学会精心甄选,将科普类APP运用于合适的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之中,使得学生的科学思维从低阶迈向高阶,帮助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能够真正落实,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萍.科普类App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阅读,2021(39):26-28.
[2]罗德清.科普APP在小学科学课堂应用的分析与启示[J].生活教育,2019(02):94-96.
[3]王先君. 平台型媒体情境下的科学传播[D].山东师范大学,2018.
[4]袁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普App与科学传播[J].科技传播,2014,6(20):153-155.
[5]宋礼青. 城市低年级小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