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宋朝之前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火车头南棵社区刘强
一个爱科普知识的达人
收藏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寒冬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一段艰难的时光。不过,古人也有着他们应对寒冬的智慧和方法。或许有人会认为,古代人自有古代人的方法,他们自然能够应对寒冷。我们可以在历史课本中,读到《卖炭翁》这样的文章。这说明古代人尽管方式落后,却也能够度过寒冬。但实际上,能够用于取暖的炭火只是富人的专利,穷人只能寄托于运气。而且在宋代之前,棉花还未出现,人们只能依靠纸衣和纸被褥来御寒。那么,为什么古代的人可以不受冻呢?是否是因为他们更能忍受严寒呢?其实,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各种材料来制作衣物来应对寒冬了。当时,人们大部分的食物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当他们吃掉可食用的部分之后,剩下的其他材料就被用来制作衣物。常见的材料包括树叶、杂草和各种皮革,特别是在冬季来临的时候,人们发现带有毛发的动物皮革的御寒能力很好。于是,使用毛皮来应对寒冬的方法就被传承了下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动物毛皮制成的衣物被统称为裘,而稀有的皮裘也成了贵族身份的象征。

当时,如果有人能够狩猎到漂亮且稀有的毛皮,不仅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甚至可以作为厚礼献给贵族以换取丰厚的回报。比如,著名的历史人物孟尝君被扣留在秦国时,他的手下建议给秦王的爱妃献上一件罕见的白狐皮裘作为礼物,以此来争取自由。正是凭借着这个礼物,孟尝君才得以脱身,可以说它的价值倍增。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缝纫技术相对粗糙,百姓们无法负担得起皮衣。不过,幸运的是,那个时候的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与后来明清两代相比,冬季并不那么寒冷。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华夏文明的起源正是在上一个冰河期结束以后,气温最温暖的时候开始的。因此,从周朝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天气都相对较温暖,冬天也不是那么寒冷。所以,大多数百姓依靠简陋的麻衣加上皮革制品,勉强能够应对寒冬。在一些寒冷地区,比如当时的关外,如今的东北,一些民族甚至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发明了用鱼皮制成的衣物来保暖,这可以说是民间智慧的体现。

到了后来,纸在汉朝被发明出来,但直到隋唐时期,纸制衣物才开始广泛流行起来。而可以用作制衣的纸,原材料并不同于用于书写的纸,而是用一种韧性很好的树皮制成。人们将常见的褚树皮剥下来,与其他柔软的植物纤维混合,浸泡在水中。然后用重物压平晾干,最后将其剪裁成衣物。这样制成的衣服不仅坚固耐用,不易变形,而且还能用缝补和重新压制的方式进行修复。所以,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穿着纸制衣物。不过,这样的衣物舒适度一般,通常需要在其下面再穿一件贴身衣物。从贴身衣物的材质可以看出社会的贫富差距,有钱人的内衣可能是丝绸的,而大多数穷人则以麻布为主。纸制衣物虽然外观光鲜,但其御寒功能有限,甚至还不如早期的皮裘制品。那么,当时的百姓是如何使用纸衣和纸被来御寒的呢?答案就是在衣物的夹层中填充保暖物品,原理大致类似于现代的羽绒服。古人将纸衣做成带有夹层的款式,在冬天的时候加入保暖的物品,大部分都是动物毛发、禽类羽毛等等。有些人使用芦絮或者柳絮,如果条件再差一些,也会用麻布填充。

被褥的原理和衣物类似,人们将填充物甚至不合时宜的衣物缝进被子里。这样的被子虽然厚度有限,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寒风。与衣物和被子不同,床褥的选择相对较少。穷人家里的床褥大多是用干草铺垫,这是那个时候最经济且性价比最高的取暖方式。如果家里再点燃火炉或火炕,基本上就可以安稳地度过每个寒冷的冬天了。

然而,这种纸制的"棉衣"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御寒指数与填充物的数量成正比,御寒功能是以牺牲轻便性和行动力为代价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对于需要御寒同时需要进行军事行动的军队来说,被这种衣物束缚就不太合适了。因此,当时的朝廷需要一种轻质而保暖的新材料来装备军队。从某种意义上说,军事需要也成为了棉衣普及的一大推动力。

根据史料记载,棉花这种轻便且保暖的衣物材料,是在宋代由国外传入的,而且刚开始并没有大量普及。然而,棉花之所以成为御寒衣物的首选,与两位伟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一位是元代著名的纺织学家黄道婆,她改进了纺织技术,提高了纺织原料的生产效率,也在传授纺织技术的同时,推广了棉花的使用。从那时起,棉织品开始逐渐取代麻织品和丝织品,成为整个国家的主要衣物原料。另一位则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看到了棉花的重要性,鼓励农民们将种植粮食的土地转而大规模种植棉花,以供军队和民间使用。这样的举措使得棉布和棉衣得以大量普及。

即使没有棉花的出现,百姓们也一定会找到其他的替代方法。因为生活的执着和生存的智慧是每个朝代百姓共同的追求。正是这份智慧和执着,催生了更多的民间智慧,使人们能够应对寒冷的冬季。让我们一起致敬古代人民,感受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顽强生存的决心吧!

评论
🔴🔴
贡士级
2023-10-23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
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