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感觉“胸闷、气短”?请不要大口呼吸!

达医晓护
原创
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真正做到“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577 篇文章

如果人体发生了缺氧,动脉血中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大脑就会发出警示信号,人体就会产生缺氧反应——胸闷、气短,有时还伴有心慌——于是我们就会通过加大呼吸幅度、加快呼吸频率(健康成年人每分钟呼吸通常约12-20次)来吸入更多氧气、排出更多二氧化碳以补偿缺氧、缓解呼吸困难症状,甚至会不由自主张大嘴呼吸。因为在静息状态下(或者活动量很小时)反复出现类似“缺氧”、“呼吸困难难”的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经过检查和医生的评估,并没有明显足以引起缺氧和呼吸困难的组织、器官损伤;这类患者的“呼吸困难”还有一个特点:越是用力大口呼吸、加快呼吸频率,胸闷、气短、心慌的症状非但不会缓解,反而常常加重,还会出现头晕、出冷汗、口唇和四肢麻木,甚至由于手足搐䐞、产生幻觉、短暂意识丧失等表现而被送医急救。这类应激性的急性过度通气反应在急诊并不少见,大脑错误地发出“缺氧”的预警信号、使人体感受到“呼吸困难”而加大呼吸的频率和幅度,血液中O2的浓度超过了人体的生理需求,而CO2浓度则不断下降(过度通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当短时间内CO2的血液浓度显著降低时,严重的急性呼吸性碱中毒会造成上述一系列急性神经、肌肉和精神反应。

至于大脑为何会发出假缺氧的信号,机制较为复杂,研究结论尚不完全明确,植物神经系统(交感-迷走神经)的调节功能紊乱是最常被提到的机制之一,但远不止于此。产生这种“假缺氧”的原因常常与焦虑、压力、强烈的情绪刺激等有关;近期不少新冠病毒感染后“阳康”者,也有这种非病理损伤性的“假缺氧”表现,他们“阳康”短则一月、长则已超过半年,尽管没有心肺等器官功能的实质性损伤,但时不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表现,其中有些患者感觉自己日常活动或体育运动量没有超过以往的情况下却比以前更容易出现“气喘”,测量血氧饱和度又是正常的,只能感叹“体力大大不如以前!”

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古代的猎人正在森林中捕猎不远处的一只野兔,他轻轻拉弓,瞄准目标时有好几秒屏住了呼吸,之所以暂时憋气不呼吸,既是为了尽可能不发出声音以免惊扰听觉灵敏的猎物,也是为了保持瞄射动作的稳定性;当箭矢离弦射中猎物后,猎人不由自主大大地呼吸一两口气。

人类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应激的生理机制,有时当我们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非常紧张的状态,会屏息(憋住呼吸)数秒,直到大脑感受到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下降时,便发出“缺氧”的警告信号,我们会因为“胸闷”而立刻恢复呼吸动作,而且是较大幅度地呼吸,以补偿刚刚暂停呼吸所造成的缺氧。

一些深入的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较长时间持续处于高度压力、高度紧张、需要不断集中注意力于某些焦点时,上述这种“短暂憋气—缺氧预警—补偿性深呼吸”的情况会不定时地反复出现,从而使呼吸节律、幅度变得不规则;进一步,如果经常长时间处于高压力、高度紧张的状态,为了调节这种反复“中断呼吸再补偿呼吸”的不规则呼吸节律,我们的大脑就会调低对血液中CO2浓度的警戒值,也就是提高对缺氧的灵敏性,于是呼吸频率增加、通气量增加以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缺氧”;然而,持续的高压力状态反复刺激下,大脑不断下调对血液CO2浓度的警戒值,对缺氧的敏感性不断提高。

从而,一方面人体保持着较快的呼吸频率和较大的通气量,使血液中氧的浓度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处于偏低的水平,这种持续过度通气带来的轻度呼吸性碱中毒使人体相应出现心慌(心率增快)、出汗增多(交感神经兴奋)、头痛(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增加)、胸闷(因为对缺氧的敏感性提高而反复出现的“假缺氧”信号)、焦躁、烦躁易怒等表现;不仅如此,一些人还会不由自主地形成张着嘴呼吸的习惯,这也是为了获得更大的通气量,而长期张口呼吸的习惯不仅会造成鼻腔粘膜定植的致病性厌氧菌增多、呼吸道粘膜脱水、气道分泌物排出障碍等,还会增加睡眠时打鼾的情况及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已经处于持续焦虑、紧张和高压力带来的过度通气和轻度呼吸性碱中毒的基础上,一旦出现新的或者更大强度可能引起应激的因素(如情绪强烈波动、新增的压力源、环境因素刺激、极度疲倦或急性病症引起的身体显著不适反应等),会加重机体的“假缺氧”反应,于是便可能出现本文开头部分所提到的情况:不断增加呼吸幅度和频率——“缺氧”的感受更明显——更加大口呼吸——严重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及一系列急性并发症表现。至于一部分新冠“阳康”者出现胸闷、气短等“假缺氧”表现是否与上述机制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反复过度呼吸同样无益于缓解症状。

总而言之,我们的身体在一些因素和生理机制的综合作用下会受到“缺氧”信号的误导,只要通过科学评估确定胸闷、气短并非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真正的缺氧反应,那就更要避免过快频率和过大幅度的呼吸,“大口呼吸”造成的过度通气非但无助于改善症状,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更严重的征候。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1.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长时间持续处于紧张、高度压力等状态,并尝试通过转移注意力、有效沟通等方式及时舒缓不良情绪、压力等刺激。

2.保持适量和适当强度的有氧运动、练习传统保健功(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有助于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提高机体的“抗压”能力,降低机体出现“假缺氧”的几率。

3.可以通过“慢呼吸”练习来缓解“假缺氧”引起的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并减少由“假缺氧”引发的过度呼吸及其对身体造成的损害,要点是:①尽可能选择安静、较舒适的环境,使身体和精神放松;②通过鼻腔呼吸,不要张着嘴呼吸;③使吸气和呼气动作柔和、匀速,放慢呼吸频率(每分钟不超过10次),每次练习10分钟以上,也可以作为工作和学习间隙休息时的放松练习。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急诊科 何淼

评论
科普员赵鹏
太傅级
这类应激性的急性过度通气反应在急诊并不少见,大脑错误地发出“缺氧”的预警信号、使人体感受到“呼吸困难”而加大呼吸的频率和幅度,血液中O2的浓度超过了人体的生理需求,而CO2浓度则不断下降(过度通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当短时间内CO2的血液浓度显著降低时,严重的急性呼吸性碱中毒会造成上述一系列急性神经、肌肉和精神反应。
2023-10-07
科普达人精英
太傅级
学习祖国传统医学—中医针灸推拿手法歌赋:心胸取内关。或上肢小臂下三分之一处腧穴,点按揉可以减轻缓解胸部的不适。
2023-10-07
张清林健康微讲堂
进士级
严重的急性呼吸性碱中毒会造成上述一系列急性神经、肌肉和精神反应。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