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工智能(AI),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它距离我们太远了,什么智能机器人,什么无人驾驶,这些好像都是未来式。其实,很多人都想不到,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做了很多事。比如,它已经可以初步胜任流水线工人、电话销售、客服、普通记者、行政人员等工作岗位。
最近,人工智能又找到一份新工作一打假专家。这次,它究竟干得怎么样呢?
如今,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大量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也乘虚而入,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使得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
要想不被网上的流言和谣言蛊惑、伤害,就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甄别。那谁是做这个工作的最佳人选呢?谣言千变万化,有些一眼就能识破,但有的半真半假,不深入调查研究,还真不好分辨,如此大费脑力的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吧!
据了解,目前国内主要的识谣、辟谣平台,基本上还是依靠着专家识别的模式。但我们来看这样一组统计数据:目前大型聚合类资讯平台每天的新闻发布量一般在50万条以上。另外,在网络上,每分钟都有数百万的在线互动。试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工识别能跟上信息产生的步伐吗?完全依靠人工来消除假新闻还现实吗?
这时候,AI就可以大显身手了。除了在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等高科技领域被广泛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又帮它修炼出“火眼金睛”,委以打假重任,它正在成为守护网络信息安全、构筑社会信用价值体系的有力武器。
为了提高识谣效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阿里巴巴、腾讯等多家机构和企业已经开展了人工智能识谣工作。

AI识谣公众平台具有针对谣言的多重“杀手铜”:
1.可自动及时地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大大降低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
2.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辅助人工审核,仅需1分钟即能对疑似谣言事件发出预警。
3.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平台还可不断挖掘出不同类别谣言的特性,实现对各种谣言的自动识别。
另外,AI可以24小时工作,以远超人类的效率对文本、视频、图像和音频进行分析。相比于人类,AI处理新闻的数量和检测的有效性更高,而且不会感到疲惫。
虽然AI辟谣应用前景一片光明,但要完全替代人类,尚需时日。虚假信息识别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目前,机器学习算法的准确率尚不足以完全取代人类,但已能够辅助人类更快更好地审核新闻。
从核心技术上说,AI甄别谣言依赖于“三多”。哪“三多”呢?
一是多模态数据。即AI必须通过大量的数据类型来进行学习和练兵。在谣言从发布、传播到被辟谣的生命周期中,可能会伴随产生文字、图片、视频、传播网络、参与用户属性等多种模态的数据,各模态数据均能不同程度地指示谣言,但没有哪种模态的数据拥有独立完全的谣言指示能力,所以要尽可能获取不同模态的数据。
二是多层次表示。即AI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会自动对模态数据进行区分组合。由于AI的深度学习技术有强大的表示学习能力,经过神经网络结构和融合机制的设计,AI模型可以在面对众多意义、形式、结构都不同的模态数据时,综合不同层次数据,自动找出最有区分能力的组合,并将待甄别文章对应的文字、图片、传播网络等融合投射到特征空间中。
三是多角度判断。即AI可以单维度也可以多维度综合分析后给出可信度的判断。AI可以从单一方面(如内容、用户、传播)给出可信度,也可以全面观察,给出综合所有信息的可信度,及时帮助人们“揪出”可信度不高的信息。
还有一个大快人心的消息,除了能鉴别虚假新闻和图片,AI虚假检测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对虚假商品的检测上,如基于视觉信息技术鉴定商品的真伪。例如,识别假冒名牌包的专家,一般工作一天只能鉴定五六个包,而AI筛查一个包仅需几分钟。实际操作中,AI先在大量筛选中发现异常情况,报警示错,再由专家来做进一步甄别,即以AI技术打假为主、以人工审核为辅。
AI如何识别假货
其实,在大量的商品中,正品还是占大多数的,仿品只是占一小部分。虚假商品检测就可抽象为异常检测问题,这时候就要对大量正品进行数据建模,对待检测的样本只要看它与正品相比是否存在异常。但单纯的数据学习是困难的,鉴别中还要结合鉴定专家的经验知识,以引导模型学到快速定位异常区域的能力;同时,模型通过数据驱动发现的视觉经验规律,也会反馈给专家。因此,这是一个专家和模型相互学习、迭代提高的过程。
近几年,拼多多、京东、阿里等电商企业都愈加重视AI技术在商品打假中的应用,加大了研发投入。

扫码下载APP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