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阔别三十年后 望龙门缆车要回来了

重庆科技报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
收藏

荒草萋萋,人迹罕至,长满青苔的石板上,处处是斑驳水渍……如果不是门口的文物保护标识,极少有人知道,在渝中区望龙门,还有一处中国“第一”。

它就是中国首条客运缆车——望龙门缆车。它建成于1945年4月,停运于1993年,2009年底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是78岁“高龄”。

8月22日,望龙门缆车修缮设计方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今年底,离开人们视野整整30年的望龙门缆车,将正式开始自己的涅槃重生。

望龙门缆车修缮工程效果图。(渝中区文管所供图)

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介绍,修缮方案将最大限度保留缆车的原有构筑物和生态面貌,并借用空旷场地设计景观,保留原始缆车沿线场地的历史记忆,打造出自然和谐的环境。

目前,望龙门缆车运营方案正在紧张设计之中,重庆日报将持续关注望龙门缆车涅槃重生的每一步。

回顾 望龙门缆车由茅以升任总工程师

当初修建望龙门缆车的起因是什么?修建花了多少时间,耗资多少?

徐晓渝介绍,抗战时期,重庆因为地形高低不平加上城市人口陡增,交通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重庆沿江码头高差非常大,因此,解决爬坡上坎的交通问题,成为这座城市市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941年1月21日,时任重庆市长贺耀组根据中国桥梁公司的计划书,率先提出兴建缆车的提议。

1944年5月,重庆缆车特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缆车公司)成立,聘请桥梁专家茅以升为总工程师,梅旸春为副总工程师。缆车公司初期筹集资本4500万元法币,后增为6000万元法币。

望龙门缆车老照片。(渝中区文管所供图)

然而,修建缆车在当时的重庆乃至全国尚属首创。徐晓渝说,当时,专家们对望龙门码头、嘉陵江码头、牛角沱码头、临江门码头等处进行实地调查、勘察规划,最后决定在人流量较大的望龙门码头修建。

望龙门缆车轨道呈“鱼腹式”,中间设双车道,两端为单车道,上下缆车在中间分道行驶。

望龙门缆车于1944年7月动工,1945年4月竣工,当年5月16日,望龙门缆车正式通车运行。通车后的望龙门缆车一共有两辆车厢,每辆可载客50人。据记载,通车8个月,缆车营运收入就达到法币1750万元,乘客上下行总计近9万人次。

当时的望龙门缆车票为铜铸金属票,上车后由乘务员收回。但是上下行车票形状不一样,上行票为圆形,下行票为方形。20世纪80年代,望龙门缆车的车票价格为下行2分,上行3分。

暂别 因修建长滨路,望龙门缆车正式停运

1987年10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条大型跨江客运索道——重庆长江索道建成营运,沟通了渝中区上半城与南岸区上新街的空中营运线路,望龙门码头到龙门浩的过江轮渡受到一定影响,望龙门缆车由此也少了不少乘客。

1993年,因修建长江滨江路,望龙门缆车停运,并于2009年底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龙门缆车只是重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一个缩影。

当时,除了客运缆车外,重庆的货运缆车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迅速成为川江上普及的装卸设施。万州柑子园码头在1960年建起了一座电动货运缆车,上下双车运行,日运送货物150吨左右。1979年,万州牌楼码头建成了一座车道长306米的货运缆车,从可查的资料上看,这是川江码头上最长的缆车道。

截至1985年底,重庆的各式缆车数量已有上百条。其中,重庆港的缆车道达到了87条、涪陵港35条、万州港12条,而重庆港九龙坡码头的货运缆车单车荷载已达150吨。

回归 将用人工智能打造沉浸式体验

修复后的望龙门缆车会是什么样子?游客们在这里将得到怎样的游览体验?

徐晓渝介绍,按照设计方案,望龙门缆车将挖掘价值,通过文化演绎的手段重构历史文化场景,激活缆车功能,运用活化体验的策略,让望龙门缆车焕发新生。

缆车曾经是重庆非常重要的城市基础交通设施,保护工程将尊重场地特征并延续历史文脉,确保缆车的真实性,同时在文物保护范围外恢复部分标志性场景,用于缆车文化的展示或植入新的功能,服务于周边城市发展。

此外,在保留缆车建筑及场地状态的基础上,将着重用创新的方法对场所符号再利用,对历史文化进行当代演绎,打造充满缆车文化元素符号的新景观场所,重现场地记忆。

修复完成后的望龙门缆车,还将结合虚拟现实等数字信息和人工智能手段,创造互动和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使人们深入其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历史的沧桑,让望龙门缆车重现生机和活力。

修缮完成的望龙门缆车,将让游客们再次感受中国首条客运缆车的独特魅力。

(重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晟)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
贡士级
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