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临参演的春晚小品《“儿子”来了》,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欺骗现象,倡导打假抓假,引起了观众的欢呼呐喊,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在小品中,翟天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拥有一双“真”辩是非的火眼金睛,他的演出使得作品《“儿子”来了》的主题更加鲜明,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他的演艺不是很差,也不至于让《“儿子”来了》这个小品变成一滩烂泥!
之前,有媒体报道“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 影响到了新剧,曝电视剧《老中医》翟天临片段被删。为此,很多人很解恨!但也有人很痛心,痛心什么呢?翟天临主演过很多影视作品,比如《兰陵王》、《大当家》、《潜行者》、《白鹿原》,这些作品不堪入目吗?凡是有他身影的作品,都是垃圾吗?直接没有收视率吗?《老中医》翟天临片段被删,这将加大影视制作成本。
翟天临参演春晚小品《“儿子”来了》
在此表明,我不是在本文里指桑骂槐。观众、读者、听众,是编者的上帝,受编者尊敬。本文这样写,是为了先做个铺垫,后续揭开一些关于“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的谜底。这个事件,惊动了国家教育部,惊动了学术界,惊动了大众,算是一个重大社会事件吧!下面,将用心理学观点分析这个事件以及这个事件带来的影响。
一、破窗效应和期望效应
在“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发生之前,翟天临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他的主演和参演作品可作证。这个事件从论文查重率开始,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就比如,一张车子的车窗破了一点,后来车窗爆碎,再后来车被偷了。这样的事情,反应了破窗效应,一旦“破窗”,就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扁鹊见蔡桓公,蔡桓公讳疾忌医,病发身亡;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枪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好,钓鱼岛永远是中国的,“破窗事件”没有爆发,要不然,这破窗效应的威力,不知道会酿成什么样的悲剧。
优秀演员“破窗”
哦,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有政治酝酿和期望的,其中有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的命名,来源于一个传说: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精心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取名盖拉蒂,最终盖拉蒂变成了人,嫁给了他。这个传说类似女娲造人。那么,在“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发生之前,或是说“论文查重率”开始“破窗”时,有没有人期望翟天临身败名裂呢?论文查重率“破窗”后,有没有人期望把事情炒作火热,然后逐步“破窗”?据相关报道,有人称翟天临不知何为“知网”;有人称他博士论文曾通过“双盲审”,多个审查环节全部失守;有人称他高考分数有假;有人称……这应该就是“连锁破窗”吧!
二、近因效应和狮羊效应
最新出现的刺激因素,影响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观点和态度,这是近因效应。论文查重率 “破窗”后,人们对翟天临的态度是,认为他学术不端,“连锁破窗”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将不端跟新。
随着关于他的绯闻不断传播扩散,可能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糟糕至极的家伙!随着炒作的发展,相关媒体开始火上浇油,大力抨击翟天临,网友和大众也一翁而上,一起“群杀”翟天临。把媒体比作“狮子”,那么大众就是“羊群”,这样的“群杀”反应了狮羊效应。狮羊效应的命名来源于拿破仑的名言:一只狮子带领的九十九只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九十九只狮子。如果说,从众心理可怕,那么狮羊效应则是可怕至极!
三、从众效应和强化效应
“狮羊群杀”已经开始,从众者盲目“追杀”。场依存型认知加工风格的人,更容易从众,因为融入群体才有“场”的感觉。部分“追杀者”,则受社会学习比较严重,开始模仿“追杀”。关于“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的绯闻越来越多,还时不时出现,不定时地出现抨击他的人和抨击行为,这便形成了大众对“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的强化,间隔强化。这个事件深植于大众脑海,甚至写入潜意识,一提到“翟天临”就无条件反射——翟天临,造假!“黄蜂”乱如麻,翟天临恐怕患上了习得性无助。
四、自我价值保护机制和思维定势效应
部分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做到学识渊博,部分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学历不够是自己能力问题或是其他原因。这些人,为了自我的存在价值和成就价值得到保护,便抨击别人造假,埋怨社会不公,以客观因素来掩盖造成自我价值的真相。他们,更愿意说别人胡作非为,虚荣彻底,进而获得“自我价值感”。
翟天临的公开致歉信
冤枉啊!翟天临冤枉啊。翟天临已经向社会认错,然而绯闻浪潮,后浪推前浪,有进无退!大众对于翟天临的认知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仿佛“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的事实是这样的:翟天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我们的使命就是打倒他。天啊!火眼金睛在哪呢?请赐众生!大众口口声声叫着“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却忘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体现了公平。《老中医》翟天临片段被删,加大了影视制作成本,这是公平吗?送大众一句哲学里常用的一句话:真理是有范围的!翟天临已经向社会公开道歉,至少他承认自己错了,然而,大众所持有的价值观呢?也许,有人还这样想:翟天临虚假的道歉,是被社会逼的,不是他本人意愿。编者想说,我们是社会中的人,就算是翟天临的道歉不是本人意愿,我们也得做点社会人的表示或事情,因为,他至少道歉了!
五、光环效应和刻板效应
光环效应
细细想想,编者怎能不理解翟天临的委屈呢?哲学上,有个理论,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编者就说说翟天临的委屈吧。目前,关于翟天临的“光环”是,一些诋毁、抨击、“追杀”翟天临的绯闻和事件。这样的“光环”已经把他优秀的演艺事实和演艺才能掩盖,众人受“光环效应”的影响,让他受委屈了。“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已发展到给人以刻板印象:翟天临该死!刻板效应将逐步加大从众效应和强化效应的力度,逐步将事件推往高潮!
六、踢猫效应和得寸进尺效应
论文查重率 “破窗”,踢猫效应逐步作用于“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致使“陈浥没有博导资格”发生,还抖出“北电表演学院院长张辉离婚迎娶了自己2010级学生刘熙阳”这样的陋闻。就这样的发展趋势,“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愈演愈烈。
翟天临的导师陈浥
部分媒体和个人,更是得寸进尺,毫不收敛,竭力寻找诽谤翟天临他们的一丝丝“证据”,好像不把翟天临他们搜得一丝不挂就不泄气一样。为人莫太苛刻,适可而止。
北电表演学院院长张辉
七、角色效应和暗示效应
面对翟天临,我们是批评者,“正义的维护着”,是抨击他的人,是“有权的发言人”,我们进入了“批评圈”,进入了关于他的“娱乐圈”,进入了痛恨他的“追杀圈”,我们的角色促使我们去做一些事情,甚至有些时候入了魔,只知道有个使命是“摧毁他”。部分媒体对翟天临进行批评,大众都在批评。这样的状态下,部分刚接触到“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的人,将受到暗示:翟天临该死。于是,他们开始持有关于翟天临不好的价值观念或是从众。
演员翟天临
八、消退
短期内,“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的热度持续上升,“剧情”愈加激烈。但,随着事件处理逐步有结果,矛盾逐步解决,相关事件逐渐公开,比如,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取消陈浥博导资格,“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的热度将逐渐下降,消退,流入历史。而众人,脚往前迈,风景往未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