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京剧小知识。
京剧简介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从形成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你知道京剧是怎样形成的吗?
京剧的形成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徽班。微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清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人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微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统京城舞台。乾隆五十五年,有“四大徽班”之称。“四大微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微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椰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整齐,上演的剧目丰富,为徽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微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微、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汉剧演员搭人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融于徽戏之中,使微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微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黄调再次交流。微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1、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金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为京剧发展做出了贡献。
成熟期
1883年至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这个时期,涌现出大批京剧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四大名且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苟慧生的娇呢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