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铁氧体磁芯产生裂纹的原因分析

临沂陶瓷材料科技
原创
科普传统陶瓷、新型陶瓷材料工艺技术及发展应用。
收藏

铁氧体磁芯产生裂纹的原因分析

锰锌铁氧体磁芯的开裂问题,在毛坯阶段较难判定,烧结后可见产品的拐角处或中柱位易出现明显裂纹,此问题各厂家均时有发生,很难杜绝,下面将从产生原因、相应规范、危害性等方面展开探讨,减少裂纹缺陷,增加成品率。通过我们分析认为磁芯裂纹产生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PVA胶体排放时间对裂纹的影响:

经过多次实验证实:压制磁芯毛坯时,为增加氧化锰、氧化锌、三氧化二铁等各成分材料的接合力,须按一定比例加入PVA胶体。排胶温度在200℃到600℃之间,当温度达到600℃时,PVA胶基本排放完毕,而磁芯毛坯须在1380℃左右才能结晶成铁氧体磁芯!从室温状态达到结晶温度有一缓慢的升温过程,就在这一过程中,PVA胶体不断燃烧、挥发并排出,通过排胶曲线知道在270℃时有一排胶尖峰,表明此时的PVA燃烧、挥发、排放最为激烈。通过实验并观察ER28毛坯,用两种不同的升温速度从室温升至400℃进行烧结,用较低的升温速度(1℃/分钟)加热得到样品A,用较高的升温速度(3℃/分钟)加热得到样品B,在400℃保温状态快速将样品A和样品B同时放到隧道窑中进行烧结后,在显微镜下发现样品A没有裂纹,而样品B可看到微小裂纹。

2、磁芯大小对裂纹的影响:

若升温速度不变,磁芯的体积大小,同样会对裂纹的产生与否产生影响!磁芯体积越大,所需的排胶时间越长,如窑体内温度从200℃升高到600℃所用时间低于大颗磁芯的排胶时间时,易产生裂纹,而小颗磁芯则无此问题。

3、磁芯粉料形状对裂纹的影响:

以生产EF25为例,分别采用造粒后颗粒均匀、外形呈球状的粉料Q型和造粒后颗粒大小不一、外形呈苹果形状的粉料P型,使用同一压机、同一速度生产毛坯,窑炉内摆放同一位置、同样堆叠方式,烧结后发现Q型(球型)没有裂纹,P型(苹果型)有裂纹。

4、压制磁芯毛坯时保压时间长短对裂纹的影响:

压制磁芯毛坯时,若保压时间够长,则磁芯毛坯密度上、中、下三个位置会基本一致,磁芯毛坯体内应力均匀,PVA胶体燃烧、挥发有序,则不易产生裂纹。

5、窑体内空气循环状态对裂纹的影响:

通常窑体内空气循环状态保持最优,不会变动;因为变动,只会使窑体内空气循环状态变差而已!但对于磁芯毛坯而言,其堆叠层数、堆叠位置、堆叠方式同样会对空气的流动性造成影响!此影响会造成排胶气体的浓度差异,排胶气体浓度越浓的地方,排胶速度较慢,需要的排胶时间较长,易产生裂纹。

6、磁芯模具的合理性对裂纹的影响:

开刻磁芯模具时,需要考虑磁粉的收缩率、收缩时应力大小及方向、某一形状磁芯的薄弱部位之承载能力、脱模难易,烧结时堆叠稳定性,尽量避免尖角位的应力集中!拐角位如不倒圆弧角(斜角)或圆弧角半径太小,除易产生毛刺外,更易形成局部应力,产生可见裂纹或暗裂。

7、磁芯出窑后本体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大小的影响:

磁芯烧结后,出窑温度约控制在240℃以下,这只是表象,实际控制的是磁芯本体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大小不超过210℃!夏天环境温度约30℃到40℃,若磁芯出窑温度控制在240℃以下,则温差小于210℃,使生产效率(周期)与品质风险合理匹配;但当冬天温度降低后,约-10℃至15℃时,磁芯出窑温度也应更变为200℃以下,以确保温差不超过210℃,减小因温度骤变而可能出现的开裂、产生裂纹等不良风险。

8、磨加工时不当操作对裂纹的影响:

磨加工包括磨削平面或开气隙两种过程。磁芯生产属陶瓷工艺,烧结后为降低漏感、真实表现磁芯本身电感系数、以及提高可设计功率和传输效率,应尽可能使磁芯接合面平整光洁,易于吻合,从而需要磨削磁芯结合面(甚至大颗磁芯为电感系数稳定考虑还要清底),磨削时除选择目数合适的砂轮外,还要注意首刀、末刀的进给深度、磨削速度、行进均匀性、磨削液的喷洒位置和液量等影响性因素!万勿造成周期性冲击和局部温度过高,周期性冲击易造成断裂、崩缺、掉块等外观瑕疵,局部温度过高易产生不规则裂纹等问题!但此种原因造成的裂纹深度均较浅,不会对变压器品质构成任何可见或隐藏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