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根据公路工程的地理,气候差异特点,自然区的划分,按其重要性和规模的大小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区划是按自然气候,全国轮廓性地理,地貌划分的,全国共划分七个一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内,考虑水温状况不同,以潮湿系数为主导标志,按公路工程的相似性及地表气候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二级区以及与二级区划相当的副区,全国共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三级区划是二级区的进一步划分。由于目前各地区的特点和掌握的调查研究资料不充分,还不具备划分条件,再则,三级区不一定要列入全国性的范围,由个省,自治区自行划分,以便更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而这些自然条件与公路建设密切相关。为反映不同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的特点,交通部制定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将具有相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归类。
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1)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
在同一区划内,在同样的自然因素下筑路具有相似性。例如,北方不利季节主要是春融时期,有翻浆病害;南方不利季节在雨季,有冲刷、水毁等病害。
(2)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的原则
地表气候是地带性差异与非地带性差异的综合结果。通常,地表气候随着当地纬度而变,如北半球,北方寒冷,南方温暖,这称为地带性差异。除此之外,还与高程的变化有关,即沿垂直方向的变化,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与纬度相同的其他地区相比,气候更加寒冷,即称为非地带性差异。
(3)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的原则
即自然气候的变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又有某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例如,道路冻害是水和热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在南方,只有水而没有寒冷气候的影响,不会有冻害,说明温度起主导作用;西北干旱区与东北潮湿区,同样都有负温度,但前者冻害轻于后者,说明水起主导作用。1
公路自然区划的方法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3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7个大区。
Ⅰ区:北部多年冻土区;
Ⅱ区:东部温润季冻区;
Ⅲ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
Ⅳ区:东南湿热区;
Ⅴ区:西南潮暖区;
Ⅵ区:西北干旱区;
Ⅶ区:青藏高寒区。
二级区划是在每个一级区内,再以潮湿系数为依据,分为6个等级。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潮湿系数K为年降雨量R与年蒸发量Z之比,即K=R/Z,按全年的大小分为6个等级。
过湿区:K>2.00;
中湿区: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