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杂拟谷盗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杂拟谷盗,别名杂拟谷甲、广颊谷蛀为鞘翅目拟步行虫科的一种害虫,主要以食用菌、玉米等多种粮食,甚至中药材为食。体长2.6—5.6毫米,比赤拟谷盗略大些。与赤拟谷盗极相似。遍布全世界。一年发生5—6代,多以成虫群集越冬。

基本信息[中文名]杂拟谷盗

[别 名]杂拟谷甲、广颊谷蛀

[英文名]Tribolium confusum Jac.du Val.

[ 目 ]鞘翅目

[ 科 ]拟步行虫科

[寄主]食用菌、玉米、小麦、面粉、稻、高粱、油料、干果、豆类、中药材。

特征成虫体长4毫米左右,扁平长椭圆形,体赤褐色至褐色,有光泽。头扁平密布小点刻。复眼黑色,眼内侧有明显的脊突起,在腹面,两眼的距离为眼的横径的三倍。头的侧脊在复眼前方显著突出。触角11节,呈棍棒状,从基节至末节渐次膨大,每节生有茸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尖,下颚内叶、外叶顶端有长绒毛,下颚须4节,末节短于后3节之和,下唇扁平,唇舌前缘微凹,两端各有一丛绒毛,下唇须3节。前胸宽大于长,前缘角呈钝角形,其上密布小点刻,鞘翅上各有10条纵点刻线1。

为害与分布食性复杂,危害禾谷类、米类、油料、豆类糠麸以及其他储藏物品,其中以面粉、玉米、油料受害最严重。成虫有臭腺能分泌臭液,故大量发生时,致使被害物发生霉臭味,被害面粉结块。色污、味臭、不能食用,是面粉厂及粉类储藏库中的重要害虫;成虫、幼虫耐饥能力均强,在无食料的条件下雌虫可维持生命18d,雄虫可维持13.6d。成虫喜黑暗,不善飞翔,有群集,假死和分洲泉液的习性。世界性分布,国内各省区均有分布2。

栖息场地和习性栖息场地与赤拟谷盗相似, 遍布全世界,国内各地均有发现。生活周及各发育阶段的形态一年发生5—6代,每代平均需42—70天,多以成虫群集越冬,以幼虫越冬者少。卵 : 成虫羽化后1—3天开始交尾,6—9天开始产卵,雌虫在适宜环境中,一年平均产卵1000粒,发育最适温度为28—30度,最低温度为17度,最高温度为35度。在发育适温范围内,卵的孵化率一般为80—95%。幼虫:其形态特征和发育情况与赤拟谷盗相似。蛹:其形态特征和发育情况与赤拟谷盗相似。成虫:成虫喜黑暗,不善飞翔,有群集、假死和分泌臭腺的习性。成、幼虫耐饥力均强,在无食料的条件下雌虫可维持生命18天,雄虫可维持生命13.6天。

种间竞争杂拟谷盗与赤拟谷盗相互捕食,二者不仅竞争食物,还相互吃对方的卵直接干扰。

防治要点1.加强检疫

针对调出和调人的粮食作物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措施,发现有杂拟谷盗要立即采取措施就地封锁消灭。

2.物理防治

可采用高温和低温处理、控制相对湿度、射电频率微波加热、加速电子和光能法灭虫。用γ射线(郭东权等,2009)发现200Gy的剂量辐照处理杂拟谷盗后,在42d之内可以有效地杀死杂拟谷盗成虫,并且使其在存活期间不再取食;用不低于150Gy的剂量辐照可以有效地阻止杂拟谷盗成虫繁育下一代成虫。

4.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杂拟谷盗主要包括防护剂、熏蒸剂和植物化学杀虫剂等。臭桩树皮无水乙醚提取物对玉米象和杂拟谷盗成虫均有一定的驱避作用、较强的触杀作用、熏蒸作用和种群抑制作用(吕建华等,2009)。植物精油对杂拟谷盗的防治效果也十分显著,在0.01%剂量下,经24h熏杀,冬青油、桉叶油、大叶留兰香油等6种植物精油对杂拟谷盗成虫的熏杀死亡率达100%;小叶留兰香油对杂拟谷盗成虫的熏杀死亡率达94.7%(王春等,2009)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