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草蜥(学名: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为蜥蜴科草蜥属的爬行动物。生活在山坡、山脚、道路两旁及杂草茂密的林边,昼夜活动,主要以昆虫、蚯蚓等为食。1我国有6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宁波2。
简介北草蜥为蜥目、蜥蚂科、草蜥属,其俗名为草蜥。现今世界已知约10种,分布于越南、缅向、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及西伯利亚。它们多生活于海拔为436~1700米的山坡以及山地草丛中,它们以捕食昆虫为食,体较细长,为50~60毫米,尾细长,可达体长的两倍以上2。
形态特征体瘦长,头体长62~70毫米;尾长180~245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3倍。体背部中段起棱,有大棱鳞6纵行。腹部起棱大鳞8纵行,纵横排列,略呈方形。颏片3对,鼠蹊窝1对。头、体、尾及四肢背面均为棕绿色,腹面灰棕色或灰白色,眼后至肩部有1条浅纵纹。雄性背鳞外缘有1条鲜绿色纵纹,体侧杂有深色斑。3
生境繁殖生活于丘陵山野杂草灌丛中,也见于农田、茶园、溪边、路边。行动迅速,捕食蝗虫、螽斯、蛾蝶等昆虫及幼虫。卵生,每次产2~6枚,5~6月份多产3~4枚,7~8月份多产2枚。卵乳白色,卵径(65~70)毫米×(105~120)毫米。3
生活习性北草蜥一般栖居于山区、丘陵之农田、路边草丛、茶园、荒野、灌木丛中。到了10月下旬陆续进入冬眠时期,冬眠时多躲藏于草根、树根下或田埂边之土洞中,路边的石下也是良好的栖身之处。一直到来年4月上旬开始出眠,活动期较长,约达6个多月之久。春秋季节气温较低时,多在中午前后温度高些的时间段活动觅食,它们喜欢阳光,因而多见于阳光照到的草丛中,在其他时间的活动就较少了。不过随着夏季气温逐渐升高,中午活动就相对较少了,这时便多在背阴处觅食了。胆子很小,在受到惊扰时迅速逃跑2。
分布范围分布于吉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3
保护等级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主要亚种南草蜥眼斑亚种(学名:Takydromus sexlineatus ocellatus),Guerin-Meneville于1829年命名。分布于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拔700-750米的山地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00至1200米。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