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TNF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TNF(全称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是一种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的细胞因子,不耐热,70℃30min失活。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杀伤肿瘤作用最强的生物活性因子之一。分为TNF-α,TNF-β两种,TNF家族除这两种外还发现约30种。

基本信息

中文名:肿瘤坏死因子

外文名:Tumor Necrosis Factor

性质:细胞因子

分类:TNF-α,TNF-β

毒性:无明显毒性

耐热性:不耐热,70℃30min失活

简介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正常人血清为4.3±2.8mg/L。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β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TNF在体内外均能刺激IL-1的产生,不耐热,70℃30min失活。

1975年Carswell等发现接种BCC的小鼠注射LPS后,血清中含有一种能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使体内肿瘤组织发生血坏死的因子,称为肿瘤坏死因子。1985年Shalaby把巨噬细胞产生的TNF命名为TNF-α,把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命名为TNF-β。TNF-α又称恶质素1。

临床意义

TNF是一种抗肿瘤药,属于生物反应调节剂。近年来已采用TNF基因治疗开始对黑素瘤等肿瘤进行临床验证,值得重视的是TNF与临床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1)感染性休克:目前认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或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是由于细菌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过量TNF-α,引起发热,心脏、肾上腺严重损害,呼吸循环衰竭,甚至引起死亡,其TNF水平与病死率正相关。其发病机理可能是TNF刺激内皮细胞,导致炎症、组织损伤和凝血。TNF也是急性肝坏死的重要因素。病毒性暴发型肝衰竭外周血细胞诱生TNF,IL-1活性升高,且与病情程度相关。目前有关TNF介导内毒素性休克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有认为TNF能促进前凝血酶原活性物质生成,抑制内皮细胞凝血酶调节毒素休克。TNF抗体(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在小鼠、家兔和狒狒体内均有效地阻止致死性内毒素体克的发生。应用抗TNF McAb治疗脓毒症和化脓性休克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抗TNF嵌合抗体治疗细菌性感染也已开始Ⅰ期临床试验。

(2)恶液质:TNF-α。又称恶液素或恶质素( cachectin),可诱发机体发生恶液质。

(3) TNF与病毒复制的关系:TNF还具有类似IFN抗病毒作用,阻止病毒早期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并与TNF-α和TNF-γ协同抗病毒作用;另一方面,TNF诱导HIV-I基因在T细胞中表达。TNF和HIV感染的CD4+细胞中活化或诱导NF-κB,NF -κB结合于HIV的长末端重复序列( LTR)的增强子部位,活化HIV基因,可能与艾滋病发病有关,艾滋病患者单核细胞TNF-α产生增加,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1。

应用

(1)TNF有炎症介质作用,能阻止内毒素休克、DIC的发生;有抗感染效应,抑制病毒复制和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有抗肿瘤作用,杀伤和破坏肿瘤细胞

(2)健康人血清中通常检测不到TNF活性,但在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恶性肿瘤及肾移植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TNF。肾移植排斥时TNF增高。革兰阴性杆菌或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时可测出高水平的TNF-α。病毒性暴发性肝衰竭外周血细胞诱生的TNF活性升高,且与病情程度相关。艾滋病患者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血液中TNF水平增高特别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病情观察有价值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江松敏 - 副教授 -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