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野豌豆是属于豆科的一种植物。一年生草本,高15-30(40)厘米。茎有棱,多分枝,无毛或稍彼细柔毛。偶数羽状复叶,具3-4(5)对小叶,叶轴末端为单一或分歧的卷须;托叶半箭头形,长3-7毫米,有1至数个锯齿。分布干香格里拉。牛于海拔2500~3300米的草地。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5-30(40)厘米。茎有棱,多分枝,无毛或稍彼细柔毛。偶数羽状复叶,具3-4(5)对小叶,叶轴末端为单一或分歧的卷须;托叶半箭头形,长3-7毫米,有1至数个锯齿;小叶长圆形、线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25毫米,宽2.5-6(8.5)毫米,基部圆形,先端截形或微凹,有时呈不规则的牙齿状,全缘,表面无毛,背面疏生细毛。
总状花序腋生,比叶稍长,具2-3朵花;花红紫色,长20-25毫米,花梗比萼短,有毛,萼钟形,被细毛,萼齿三角形至披针形,下萼齿比上萼齿长;旗瓣倒卵状披针形,顶端微凹,翼瓣短于旗瓣,长于龙骨瓣;子房有细长柄,沿腹背缝线有毛,毛常为金黄色,柱头附近密生长毛。荚果长圆形,稍膨胀或扁。花期5-7月,果期6-8(9)月。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据在安徽省合肥地区观察,8月底9月初出的苗,人冬前能开花,越冬较困难;9月底以后出的苗,可以安全越冬,来年2月中旬返青,5月下旬荚果成熟,生育期达230-240天,3月上句以后出的苗,一般于6月上旬果熟,荚果成熟后,植株很快干枯,生育期约90d左右,比越年生的物候期推迟7~10d,比温带地区提前15~25d。当日均气温达5℃以上时即可萌发返青,但种子在日均温达10℃以上时才能萌芽出苗。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15~20℃。
种子繁殖。一棵生长发育良好的植株可产种子数百粒。完全成熟的荚果能自行开裂,将种子撒播地面,种子发芽率85%左右,适宜发芽的覆土深度为2~3厘米。埋于深土层尚未发芽的种子,发芽力叮保持2年左右。丙生力不强,在生长期内一般放牧或刈割2~3次,不宜过度利用。
生态幅比较宽。在年均温-1-17℃,年降水量400~1500毫米,海拔为2000~3450米,土壤为暗栗钙土、黑钙土、黄壤、红壤、黄榇壤等均能生长。在硫松、湿润、肥沃的沙壤土上生长最好,适应的土壤pH5.5~8.5。中生性牧草。喜水、嗜肥、不耐旱、不耐水渍、不耐土壤贫瘠。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9%以下整株枯死。
在牧区喜生于草甸草原、草甸群落中;在农、林区喜生于湿润草坡、林缘、疏林下、路旁、田埂沟坡及荒地上。一般多散生,也常常形成小片单优群丛。是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草场常见的旦科牧草1。
分布范围生于田边、路旁、草地、沙地、山溪旁、湿地或荒地等处。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朝鲜也有分布2。
生境高山河岸阶地, 河谷, 山坡林缘, 阳坡草甸, 阳坡疏林中, 阴坡草丛。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3。
主要价值茎叶柔软,无怪味,但有疏长毛,在青海省东部牧区,牛、羊仅采食其幼嫩茎叶,被视作低等牧草;在亚热带地区,其幼嫩茎叶,马、牛、羊均乐食;开花后马、牛亦乐食,绵羊采食;晒制成青干草,马、牛、羊均釆食,切碎猪禽喜食。中等豆科牧草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