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芋(学名:Colocasia gigantea)是属于天南星科芋属的一种植物。含有皂甙、单酸钙。此外,尚分离得β-谷甾醇、氨基酸、生物碱、硝酸钾、氯化钾、胆碱及刺激性物质。生长于海拔100米至7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石灰岩地区、沟谷地带、林下湿地或石缝中。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草本,根茎倒圆锥形,粗3-5(-9)厘米,长5-10厘米,直立。叶丛生,叶柄淡绿色,具白粉,长可达1.5米,下部1/2鞘状,闭合;叶片长圆状心形、卵状心形,长可达1.3米,宽可达1米,有时更大,边缘波状,后裂片圆形,裂弯开展。
花序柄近圆柱形,常5-8枚并列于同一叶柄鞘内,先后抽出,长30-80厘米,粗1-2厘米,每一花序柄围以1枚鳞叶;鳞叶膜质,披针形,渐尖,长与花序柄近相等,展平宽3厘米,背部有2条棱凸。佛焰苞长12-24厘米:管部绿色,椭圆状,长3-6厘米,粗1.5-2厘米,席卷;檐部长8-19厘米,粉白色,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基部兜状,舟形展开,直径2-3厘米,锐尖,直立。
肉穗花序长9-20厘米,雌花序圆锥状,奶黄色,基部斜截形;不育雄花序长圆锥状,长3-4.5厘米,下部粗1-2厘米;能育雄花序长5-14厘米,雄花棱柱状,长4毫米,雄蕊4,药室长圆柱形。附属器极短小,锥状,长1-5毫米。浆果圆柱形,长5毫米,种子多数,纺锤形,有多条明显的纵棱。花期4-6月,果9月成熟。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海拔100-700米,常见于沟谷地带,特别是石灰岩地区,生于林下湿地或石缝中;多与海芋混生,组成通称的芭蕉-海芋群落。浙江、上海、安徽、四川等地的庭园和寺庙常有栽培。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也有。
近种区别由于本种生境和外形均与海芋相同或相似,在野外和室内都常误认为是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但海芋叶鞘展开,子房具基底胎座,胚珠少数,直立;花序柄和叶柄绿色或紫色无白粉;附属器圆锥状,长3-5.5厘米,粗1-2厘米,有不规则槽纹,本种叶鞘闭合,子房具侧膜胎座,种子多数,花序柄和叶柄粉绿色,附属器极短小,锥状,长1-5毫米,应易于区别。
|| ||
栽植盆栽用口径50厘米的缸或盆,每缸栽苗1~3株,盆土用肥沃园土或塘泥土。每隔2年在春季换盆1。
浇水与修剪在大野芋的生长期内,应保持土壤湿润,最好能做到经常喷洒水雾,增加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在70%~80%时有利于叶片生长发育。
施肥5~9月的生长旺盛期,每15天施1次腐熟的饼肥水。氮肥不能过量,否则叶片伸长、变薄,容易折断或倒伏。在其生长期内,随时剪除枯黄叶和断叶。
繁殖状况播种种子成熟后需立即播种,陈种发芽率较低,发芽适温为23℃~25℃,播后3~4周发芽。
分株早春将母株的根茎用利刀切成5~6厘米长,横放或竖放在插床中,插床用腐叶土、泥炭土和珍珠岩的混合基质,插后保持室温25℃~27℃,插床用塑料薄膜盖上,保持多湿和阴暗环境,插后4~5周即可生根1。
采集加工秋季采集,洗净泥沙,除去杂质,晒干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