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鱼恐龙又称棘龙,一个特殊的陆生恐龙族,有着优越的捕鱼先天糸件。它们有长满很多小牙的长颌,在每只前掌上还有一个大爪子。棘龙生活在白垩早期。从英国南部到北非和南美,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都有发现。1
简介主要捕食鱼类并以鱼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兽脚亚目恐龙,著名和主要的代表有虔州龙、双脊龙、单脊龙、恶龙、南方盗龙、蜥鸟盗龙、似鳄龙、脊饰龙等,这些恐龙有直接化石证据或很多生理构造证实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都是鱼类。此外,尽管其他一些兽脚亚目恐龙如南方巨兽龙、恐手龙、棘龙、奥沙拉龙也有过食鱼的化石记录,但从它们的生理构造和生态环境来看,它们的主要食物并非鱼类,因此不能包含在食鱼恐龙之内。除此之外,虽然鸟类也是恐龙进化而来的,但是狭义的食鱼恐龙一词,不包括以鱼为主食的某些鸟类。食鱼恐龙全部生存在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末期,如果从广义上来看,包含恐龙的直系后裔鸟类的话,食鱼性恐龙则一直生存。2
形态特征骨骼特征对于体形庞大的食鱼性恐龙来说,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们的腿骨庞大而结实,足以负担巨大的身体。同时,它们进化出了一种巧妙的构造,减轻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会造成力量的衰减。3
体型特征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3
生理特征尽管发现的食鱼恐龙,来自于很多家族,包括驰龙科、斑龙超科、棘龙科、西北阿根廷龙科、暴龙科等。但是它们普遍都具有或包含着以下生理特征:较窄的吻部、整齐的牙齿、狭长的嘴巴、灵活而较轻盈头颈部、较修长的颈部、位置较靠后的鼻孔、较低矮化的头部、细长的头颅骨。3
捕食进化根据发现的化石记录,最早的食鱼恐龙,是生活在1.99亿年前三叠纪最末期的双脊龙,生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和中国云南省的禄丰县。双脊龙细长的嘴部、较修长的头颅骨、整齐的牙齿、灵活的颈椎骨,都足以说明它们是种鱼食性恐龙。而最晚出现的是生活在白垩纪末期6600万年前中国江西赣州的虔州龙,被科学家们推断经常食鱼,因为它们特化的身体结构。科学家们认为,捕鱼可以恐龙之间避免激烈的食物竞争产生的打斗、还有助于恐龙自身体内补充蛋白质,并有益于智力发育及身体健康,所以很多恐龙都进化成了以鱼为主食的鱼食性恐龙。而在陆地的食草恐龙稀少时,或者偶尔想换换口味,一些平时捕捉大型食草恐龙为主的食肉恐龙也会捕鱼(如棘龙、奥沙拉龙)。体型最大的食鱼恐龙是生存在尼日尔的脊饰龙,化石表明这种恐龙至少重7吨,体长达到了13米长。而最小的食鱼恐龙是中国的小盗龙,体长只有60厘米,体重不过1千克。4
其他发现第一只被发现以鱼为主食的恐龙是生活在欧洲的重爪龙于1985年在英国被发现和命名。3
最新被发现的食鱼恐龙是2014年被命名的发现于中国江西赣州的虔州龙。3
某些杂食性的鸟臀目恐龙(角足亚目和装甲亚目)的恐龙,也有吃鱼的化石证据,尽管这种化石很稀少。另外一些蜥脚亚目恐龙的幼年体也有食鱼的记录。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