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易位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称为易位(translocation)。它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易位发生在一条染色体内时称为移位(shift)或染色体内易位(intra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易位发生在两条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时称为染色体间易位(inter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染色体间的易位可分为转位和相互易位。1

定义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称为易位(translocation)。它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易位发生在一条染色体内时称为移位(shift)或染色体内易位(intra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易位发生在两条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时称为染色体间易位(inter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1

主要分类一种是非相互易位,一条染色体断裂后,其断片易位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如果连接与其末端,称为末端易位;如果染色体断片插人到另--条染色体臂的中间去,则称为插人易位。另一种称相互易位,即发生易位的两条染色体都发生断裂,断片相互交换。2

相互易位两条染色体发生断裂后相互交换无着丝粒断片形成两条新的衍生染色体为相互易位。相互易位是比较常见的结构畸变,在各号染色体间都可发生,新生儿的发生频率约1-2/1000。相互易位仅有位置的改变,没有可见的染色体片段的增减时称为平衡易位(balanced translocation)。它通常没有明显的遗传效应。然而平衡易位的携带者与正常人婚后生育的子女中,却有可能得到一条衍生异常染色体,导致某一易位节段的增多(部分三体性)或减少(部分单体性),并产生相应的效应。2

罗氏易位罗氏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为相互易位的一种特殊形式。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D/D,D/G,G/G)在着丝粒处或其附近断裂后形成两条衍生染色体。一条由两者的长臂构成,几乎具有全部遗传物质;而另一条由两者的短臂构成,由两个短臂构成的小染色体。由于缺乏着丝粒或因几乎全由异染色质组成,故常丢失。它的存在与否不引起表型异常。罗氏易位本身不会引起明显的表型,但后代常常会引起流产或产生三体型综合征。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江松敏 - 副教授 -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