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ynchostylis Bl. 钻喙兰属,兰科,附生兰,茎粗短;叶厚,肉质,常具数条浅色纵条纹;花序直立或下垂,具多数密集的花序;花瓣比萼片小;唇瓣不裂或浅3裂;距两侧压扁;蕊柱短,具短的蕊柱足;花粉块2,有裂隙,蜡质,具长而狭的蕊喙柄和小的粘盘。约15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其中钻喙兰R. retusa Bl. 亦产我国云南。
本属描述附生草本。茎粗壮,具肥厚的根。叶二列,多数,肉质状肥厚,常带状,外弯,先端钝、不等侧2圆裂或具牙齿状缺刻,中部以下常呈V字形对折,基部具关节和鞘。总状花序在茎上侧生,下垂或斜立,密生许多花;花序柄和花序轴粗壮,具多数肋棱;花美丽,中等大,开展;萼片和花瓣相似,但通常侧萼片较宽而多少歪斜,花瓣较狭;唇瓣贴生于蕊柱足末端,不裂和稍3裂,基部具距;距两侧压扁,末端指向后方;蕊柱短,具短的蕊柱足;药帽前端收窄;蕊喙小;花粉团蜡质,2个,球形,每个具半裂的裂隙;粘盘柄狭长,顶端扩大,比花粉团的直径窄得多;粘盘小或大,比粘盘柄宽。1
分布约6种,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有2种,产于南方热带地区。1
模式本属模式种:Rhynchostylis retusa (L.) Bl. (Epidendrum retusum L.).1
栽培管理钻喙兰栽培较易, 喜充足的光照,冬季可见直射光,春、夏、秋 阳光强烈时需适当遮光, 强光会灼伤叶片。钻喙兰为附生兰,栽培基质可选用树皮块、蛇木屑、木炭等栽培, 适合盆栽, 也可直接固定在树干上或蛇木板上栽培, 栽培环境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天气炎热季节,需及时补充水分, 冬季低湿减少浇水, 防止烂根。钻喙兰不耐寒,越冬温度以10℃以上为佳, 温度过低需采取保温措施, 以防冻伤。繁殖以扦插为主, 把长有气生根的茎剪下另外栽培即可。钻喙兰具浓香,花色艳丽,是优良的观花草本植物,栽培管理简单,适合家庭栽培欣赏。2
下级分类海南钻喙兰Rhynchostylis gigantea (Lindl. ) Ridl.
根肥厚,粗达10毫米。茎直立,粗壮,长4-13厘米或更长,粗约2厘米,具数节,不分枝,具多数二列的叶,被宿存的叶鞘所包。叶肉质,彼此紧靠,宽带状,外弯,长20-40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圆裂,基部具抱茎的鞘。花序腋生,下垂,2-4个,通常比叶短;花序柄粗壮,长4-10厘米,粗4-7毫米,被3-4枚宽卵形的纸质鞘;花序轴粗厚,长10-20厘米,粗4-6毫米,密生许多花;花苞片通常反折,宽卵形,长约5毫米,先端钝;花白色带紫红色斑点,质地较厚,开展;萼片近相似,椭圆状长圆形,长12-17毫米,宽9-10毫米,先端钝,具5条主脉;花瓣长圆形,比萼片小,先端钝,基部收狭,具5条主脉;唇瓣肉质,深紫红色,贴生在蕊柱足上,向外伸展,近倒卵形,长约17毫米,宽12毫米,基部具一对脊突,上部3裂;侧裂片圆形,直立,中裂片比侧裂片小得多,先端稍凹缺,唇盘稍有疣状突起;距狭圆锥形,劲直或稍向前弯曲,长约5毫米,内面密被白毛;蕊柱紫红色,粗短,长4毫米;蕊柱足不甚明显;蕊喙近圆形,先端凹缺;药帽白色,半球形,前端收狭而呈三角形;粘盘柄线形,扁的,长约2毫米,宽约0.3毫米,顶端多少扩大呈半圆形;粘盘披针形,比粘盘柄短而宽。蒴果倒卵形,长约5厘米(包括长1厘米的果柄),粗约1.5厘米,具数个棱。花期1-4月,果期2-6月。
产海南(陵水、三亚市、昌江、白沙、澄迈)。生于海拔约10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模式标本采自缅甸。3
钻喙兰Rhynchostylis retusa (L.) Bl.
植株具发达而肥厚的气根。根粗6-16毫米。茎直立或斜立,通常长3-10厘米,有时更长,粗1-2厘米,不分枝,具少数至多数节,密被套叠的叶鞘。叶肉质,二列,彼此紧靠,外弯,宽带状,长20-40厘米,宽2-4厘米,先端不等侧2圆裂,基部具宿存的鞘。花序腋生,1-3个,长于或近等长于叶,不分枝,常下垂;花序柄长5-11厘米,粗6-8毫米,基部被2-4枚宽卵形的鞘;花序轴多少肥厚,长达28厘米,密生许多花;花苞片反折,宽卵形,长3-4毫米,先端钝;花梗和子房长7-10毫米;花白色而密布紫色斑点,开展,纸质;中萼片椭圆形,长7-11毫米,宽4.2-5毫米,先端稍钝,具5条主脉;侧萼片斜长圆形,与中萼片等长而较宽,先端稍钝,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花瓣狭长圆形,长7-7.5毫米,宽2.5-3毫米,先端钝,具5条主脉;唇瓣贴生于蕊柱足末端;后唇囊状,两侧压扁,长6-8毫米,宽约4毫米,末端圆钝,具3条弧形脉;前唇朝上,几与蕊柱平行,中部以上紫色,中部以下白色,常两侧对折,摊平为倒卵状楔形,长8-10毫米,宽5-6毫米,前端不明显3裂,先端钝或稍凹缺,基部具4条脊突;蕊柱圆柱形,长4毫米,粗2毫米;蕊柱足长约2毫米;蕊喙小,微2裂;药床很浅;药帽半球形,前端收狭而伸长成三角形,先端截形;粘盘柄线形,长约2.2毫米,宽0.2毫米,顶端扩大呈头状;粘盘倒披针形,长1.8毫米,宽0.6毫米,先端钝。蒴果倒卵形或近棒状,长3.5厘米(包括果柄),粗约1.3厘米,具棱,果柄长约1厘米。花期5-6月,果期5-7月。
产贵州西南部(兴义)、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金平、麻栗坡、屏边、勐腊、勐海、景洪、沧源、思茅、镇康)。海拔310-1400米,生于疏林中或林缘树干上。广布于亚洲热带地区,从斯里兰卡、印度到热带喜马拉雅经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模式标本采自印度。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