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间日疟原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原虫多见,恶性疟原虫常见,三日疟原虫少见、卵性疟原虫罕见。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有两个宿主,人和按蚊。通过终末宿主按蚊传播疾病,被感染的人患疟疾。其生活史分为三个时期;只有红细胞内期发生在红细胞内,其余两个发生在肝细胞中

形态间日疟原虫在薄血片上经瑞氏或姬氏染液染色后,细胞质呈蓝色,细胞核红色、细胞质内的疟色素呈棕黄色(为疟色素本色,非染色所致)。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逐渐胀大、颜色变淡,并出现鲜红色的薛氏小点,其在红细胞内的形态有:

1、小滋养体(环状体):细胞质染成蓝色,呈细环状,中间有一个染色较浅的大空泡,环的两端尖细,各自连接位于边缘的红色细胞核,似红宝石戒指。环状体占红细胞直径的1/3。被寄生的红细胞无变化。 ’

2、大滋养体:环状体继续发育,虫体增大并出1现伪足,原虫的形态极不规则并出现一个或多个空泡及疟色素。被寄生的红细胞体积胀大,色泽变淡,出现薛氏小点。

3、裂殖体:大滋养体继续增大,伪足消失,虫体变圆。细胞核分裂成2—10个,称未成熟裂殖体(早期裂殖体)。细胞核继续分裂为12-24个,细胞质也随之分裂为相等的数目并包绕细胞核,形成裂殖子,疟色素集中。虫体占满整个红细胞,为成熟裂殖体(晚期裂殖体)。被寄生的红细胞变化同大滋养体。

4、配子体:分雌、雄配子体两种。

(1)雌配子体:虫体较大,几乎占满胀大的红细胞。细胞质深蓝色,核质密染成深红色,较小,偏于虫体的一边。

(2)雄配子体:虫体较小。细胞质淡蓝色.核疏松染成淡红色、较大,多位于虫体中央。1

生活史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中间宿主:人 ·

终宿主:雌性按蚊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途径:经雌性按蚊吸血传播

1 在人体内的发育:分红细胞期及红细胞内期。

(1)红细胞外期:即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阶段。按蚊涎腺中的子孢子(感染阶段),随按蚊刺吸人血时进入人体血液中.约30分钟子孢子从血液进入肝细胞。间日疟原虫子孢子具有两个不同遗传型,即速发型子孢子(TS)和相迟发型子孢子(BS)。两型子孢子同时进入肝脏后,TS立即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一个子孢子形成一个裂殖体,裂殖体成熟、体内含有数以万计裂殖子.裂殖子胀破肝细咆,—部分侵入红细胞,其余则被吞噬细胞吞噬。完成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所需时间约8天。B5因仲,株的不同,经过长短不等的休眠期后,才完成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裂殖子再侵入红细胞内发育,故红细胞外期BS同间日疟疾的复发有关。

(2)红细胞内期:即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阶段。肝细胞破裂释放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经环状体、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至48小时发育为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裂殖子释放,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另—部分侵入正常的红细胞重复其裂体增殖,如此反复循环,完成一次红细胞内期所需的时间,间日疟原虫为48小时。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经过几代发育之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不再进行裂体增殖,直接发育成雌、雄配子体。成熟的配子体如被雌按蚊吸入.则在按蚊体内继续完成有性生殖.否则经一定时间后即变性,而被吞噬细胞消灭。

2、在按蚊体内的发育:当雌性按蚊叮歧疟疾病人或带虫者时,各期疟原虫均可经血液进入蚊胃内,滤养体和裂殖体均被消化.雌、雄配子体则继续发育为雌配子、雄配子,两者结合为合子.合子伸长能动成为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在弹性纤维膜下形成囊合子,囊内疟原虫分裂增殖,形成成千上万个梭形子孢子,子孢子破囊而出,经蚊血淋巴到涎腺、当按蚊吸血时子孢子随涎液进入人体。1

致病作用l、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疟疾发作这一段时间为潜伏期。包括红细胞外期发育时间和开始一、二代红细胞内裂体增殖使疟生虫达到一定数量的时间。间日疟潜伏期短的14天.长的达到6-12个月,甚至可达2年。恶性疟平均12天;三日疟平均30天。

2、发作:疟原虫的致病阶段主要是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内疟原虫的裂体增殖可引起疟疾的发作。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三个阶段。其发作周期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周期相一致。如间日疟隔一天发作一次、三日疟隔两天发作一次。疟疾发作是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引起,疟原虫的裂殖子、代谢产物,残余和变性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等一起进入血液,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使吞噬细胞释放内源性热原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如果血液中有两批或两批以上疟原虫先后发育成熟或感染两种以上疟原虫,则为不规则的疟疾发作,即发作无周期性。

3、再燃:疟疾初次发作停止后、红细胞内少量残存的疟原虫,可因机体兔疫力下降及疟原虫变异等因素,重新大量增殖,再次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出现再燃。再燃发生的时间多在疟疾初发停止后两个月内。

4、复发: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已被消灭,但经过数月或更长时间,由于肝细胞内BS结束休眠期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引起疟疾的再次发作,称为复发。间日疟复发的高峰,多在第一次发作以后6~9个月出现。

5、贫血与脾肿大:疟疾多次发作后。由于红细胞被大量破坏及免疫病理损伤,可引起贫血。发作次数愈多,贫血也愈严重。此外。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刺激病人体内巨噬细胞,使其大量增生,引起脾肿大。有些病人还可出现肝脏肿大。

6、凶险型疟疾: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感染疟原虫数量多的情况下。可出现凶险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抽搐、昏迷(脑型疟);腹痛,呕吐、腹泻(胃肠型)等,病死率高,极易误诊,多见于恶性疟。脑型症也偶见于间日疟病人,小儿多见,易误诊为乙型脑炎。1

寄生虫学检查1、病原检查:间日疟、三日疟宜在发作前后数小时至十余小时采血;恶性疟应在开始发作或发作时血较宜。病原检查一般在同一张载玻片上同时制作薄血膜与厚血膜。在薄血膜上疟原虫形态易于辨认,但检出率低。厚血膜中疟原虫集中易于检出,但因红细胞破坏,而不易辨认。检查时.先查厚血膜,发现疟原虫时,再查薄血膜鉴定虫种。

2、免疫学检查: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有间接萤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

流行因素卵形疟在云南省只发现几例:其它三种疟疾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山区、平原、黄河下游各省平原地带。流行因素:①疟块病人和带虫者传染源;②按蚊是传播媒介,主要的传播媒介有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③儿童和来自非流行区的人为易感人群;①疟疾的流行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如温度、雨量等有关。气温在24-26℃时,按蚊繁殖加快。也适合疟原虫在蚊体的内发育。1

防治原则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及时进行现症病人和抗复发治疗。可将氯喹啉与伯氨喹啉配伍用作现症病人治疗;乙胺嘧啶和伯氨喹啉用于春季疟疾传播休止期的抗复发治疗。

2、预防:乙胺嘧啶、防疟片I号、Ⅱ号、用于疟疾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

3、灭蚊、防蚊、切断传播途径。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