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异尖线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异尖线虫,海兽胃线虫,又名异尖线虫是属于线虫的一种寄生虫,通体白色,一端略显暗沉,其生命的循环透过鱼类和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来完成,虽然不能利用人类发育成熟而完成生命周期,但是误食含有幼虫、未经煮熟的鱼肉,可使用餐者受到感染,而患者则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或过敏等反应。

简介异尖线虫成虫寄生在海栖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等的胃部,而幼虫寄生在某些海栖鱼类的体内。人不是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但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各部位,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即人体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可引起人体异尖线虫病的虫种主要有5属:即异尖线虫属、海豹线虫属、钻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和鲔蛔线虫属。中国报道的主要为异尖线虫属和鲔蛔线虫属的虫种。1

形态与生活史异尖线虫在人体寄生的阶段均为第三期幼虫,呈圆柱形,乳白色半透明。体长12.5~30mm,中肠部体宽为430~ 550mm,无侧翼,胃部呈白色;头部为融合的唇块,唇瓣尚未分化;腹侧有一明显的钻齿,排泄管开口与腹侧稍后两亚腹唇之间;尾部短而圆,正中有一尾突。幼虫在水中蠕动如蚯蚓状。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海栖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等的胃部,虫卵随宿主粪便排人海水中,脱皮两次发育成第一期幼虫,第一期幼虫被第一中间宿主甲壳纲动物如磷虾等吞食在其体内进一步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即感染期幼虫。当甲壳纲动物被第二中间宿主鱼类或软体动物如鲱、鳕、鱿鱼及日本七鳃鳗、鲐鱼、鳓鱼、乌贼等吞食后,感染期幼虫寄居在其肌肉或腹腔中,虫体盘曲于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纤维囊内。继而被终宿主鲸等捕食后,幼虫即钻入其胃壁,在其胃内经过两次脱皮继续发育为成虫。

人的感染主要是食入了含活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如大马哈鱼、鳕鱼、大比目鱼、鲱鱼、鲭鱼等和海产软体动物如乌贼等而引起。虫体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各部位,但主要寄生于胃肠壁,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1

致病人体感染幼虫后,轻者仅有胃肠不适,重者表现为在进食后数小时上腹部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或数天后下腹部疼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纤维胃镜可见胃黏膜水肿、出血、糜烂、溃疡。晚期患者可见胃肠壁上有肿瘤样物。病理特点是以黏膜下层为中心,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脓肿或瘤样肿物,肿物内可见虫体或其断片、角皮或肠管等。除在胃肠外,虫体也可在腹腔、泌尿系统、皮下组织等处形成肿物。患者发病急骤,酷似外科急腹症,常致临床误诊,需与急性阑尾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病鉴别诊断。1

异尖线虫广泛存在于各种海洋动物,终宿主为鲸类和鳍足类,中间宿主为各种海洋鱼类和头足类,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十分广泛,尤其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及其岛屿的海洋动物集中分布。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有上百种鱼类寄生有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的鱼类包括:鳕鱼、鲱鱼、岩鱼、鲑鱼、皘鱼等。我国东海、南海、黄海和渤海等海域有数十种鱼种感染异尖线虫,其中带鱼、海鳗等鱼类的感染率极高。异尖线虫由于其对人类和海洋动物的危害性,而被列为我国口岸动物检疫的二类传染性寄生虫病。日本政府已将异尖线虫幼虫列为新增的食源性有害病原体。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将该虫列为检疫传染病,在进出口海洋动物贸易中列为必检项目。我国农业部2008年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和2013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都将异尖线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

致病机制异尖线虫的致病机制分为2个方面:①型的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其机制为异尖线虫的染导致免疫中系统群TH2的激活,结果产生了大量的IgE抗体;②主要症状是产生变态反应,由于病人再次接触线虫敏原,将大大增加由IgE介导的过敏性反应,由风疹演变将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另外有1种罕见的病例道,异尖线虫病可引起成人发生肠套叠。3

实验室检查确诊本病主要依据从胃内检获幼虫。多在胃大弯侧发现虫体。患者有生食海鱼的病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用体外培养的幼虫排泄分泌产物作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本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1

流行与防治在日本、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及太平洋地区等20多个国家有本病病例报告,其中日本已报道了3万多病例。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居民喜吃腌海鱼,或生拌海鱼片、鱼肝、鱼子或乌贼,由此获得感染,使本病成为一种海洋自然疫源性疾病。2013年崔昱等报道了我国首例异尖线虫感染病例。国内市售海鱼中,发现鲐鱼、小黄鱼、带鱼等小型鱼体肌肉或器官组织内的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高达100%;从东海和黄海获得的30种鱼和两种软体动物发现带幼虫率为84%。可见在我国人群有很大的感染异尖线虫病的潜在危险性。

胃肠道异尖线虫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可用纤维胃镜检查并将虫体取出。异位病变者可服阿苯哒唑,一天3次,连服3天。必要时可手术治疗。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