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黄刺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黄刺鱼隶属鲇形目、鱨科、黄颡鱼属,长江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俗名黄辣丁,长江下游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俗称昂刺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水体中,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型鱼类。喜底栖生活,适应性强,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以虾类、水生昆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黄颡鱼因其肉嫩味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已经能够人工繁殖。池塘人工高效养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前景非常广阔。1

形态特征黄刺鱼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形,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可伸达胸鳍基部之后。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条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均为灰黑色,背鳍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胸鳍硬刺较发达,前后缘均有锯齿,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约与臀鳍相对。2

分布情况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3

生活习性黄刺鱼、瓦氏黄刺鱼(江黄颡鱼)、乌苏里拟鳞(乌苏里鱿),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适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为6~9,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黄刺鱼食性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黄刺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体长为体高的3.5~4.5倍,体呈黄色,具暗色纵带及横纹带。黄刺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2龄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cm,2~4龄达性成熟,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1

人工繁殖亲本选择在亲本选择上,雄鱼亲本以个体大、生殖孔突出且略红的为宜,必要时可以进行剖杀检查;雌鱼亲本要求腹部饱满柔软,提起时腹部有晃动感,用挖卵器取卯观察时,鱼卵大小均匀且基本能够自然分离为好。4

激素选择及注射激素采用绒毛膜激素(HCG)和鲤鱼脑垂体(PG),然后将其溶入0.9%NaCl溶液配成合剂。雄鱼注射剂量为0.5mL/kg,雌鱼注射剂量为1.0mL/kg。注射部位在黄刺鱼背鳍基部,雌雄注射时间同步,注射方式为一针注射注射后,按照雌、雄亲鱼分开放养,放养池为保持微流水的水泥池。4

人工受精在4月下旬,水温连续8~9d达到18℃以上即可进行注射。注射后20~24h,及时捞取,用干毛巾将亲鱼的身体擦干,以碗等为容器盛装雌鱼挤出的鱼卵,杀死雄鱼并取出精巢,以200~300目筛绢包裹并研磨和挤压雄鱼精巢,将精液挤入容器内不需要加入等渗液稀释。做好受精准备工作,准备1个以竹片扎成40cmX60cm的密眼网布,将其放入池水中并贴近水面,常温下均匀搅拌鱼卵和精液1~2min,然后迅速将其泼洒在密眼网布上,一般鱼卵受精时间为5min左右,每块网布上约铺1.5万粒卵,亲本的雌雄比例达到3:1效果较好。4

人工孵化完成受精的密眼网布放在池水中8~10h后即可取出,再用浓度为2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浸泡时间约为10min;然后放入另一个水泥池中等待蜕膜。有微水流的水泥池规格为3.0mx 6.0mx 1.2m,可孵化黄刺鱼100万~150万尾。为了防止野杂鱼卵进入,宜选择60目密眼网将鱼口孵化池进出水口包扎好。如果水源在入池前进行消毒处理后,一般池水不需要再次泼洒杀菌药物等进行消毒。一般蜕膜时间为12~14h,但随着水温升高,会稍微缩短蜕膜时间,一般共需18~20h。水花出膜后,首先将网片、卯膜等杂质收集起来,24~48h后再收集水花,用吸管将其收集至池塘进行培育或出售。据试验统计,处理比较理想的条件下,黄刺鱼鱼卵的受精率、孵化率均可以达到90%,雌亲本可产卵6万~10万粒/kg。4

淡水养殖池塘条件黄刺鱼养殖过程中,池塘条件要求并不高,因此可以选择面积较小的池塘养殖黄刺鱼,但此过程中要保持水质达标、水源充足,池底平坦、便于排水,一般情况下,养殖水深1.5m左右同时应当保证供氧量充足,可是当使用增氧设备,防止养殖过程中存在鱼体缺氧。5

放养前的准备不论是否是全新的池塘,在进行苗种投放前应当进行全面及时的清洗消毒。对于老池塘在清洗的过程中还应保留约10cm左右的池底淤泥。在此过程中可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充分混合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将池塘内存在的病原体、野杂鱼等杂质彻底清除。随后对池塘进行暴晒,7d左右后对池塘进行注水,并在进水口处设置对应密度的过滤网,避免有杂鱼、鱼卵等混入其中。随后配置、搅拌、发酵有机肥,向池塘投放,培肥水质,不同的投放量,根据鱼塘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5

种苗培育方式为了提升黄刺鱼鱼种的培育质量,通常是在单位面积较小的鱼塘,进行苗种培育,一般是投放3~4cm苗种,长到超过10cm时分塘,挑选雄性个体或规格较大的成鱼进行培育养殖,当养殖技术成熟时,可适当投放1cm水花进行养殖,长到10cm时再分塘饲养,有效控制成本。培育2~6cm鱼苗时,以鳗鱼粉料为主投放料,逐渐转变为颗粒浮料喂投,粉料喂投时用吊筛喂料,浮料投喂时在饲料台商投喂。同时需要根据水温,鱼体体重进行合理饵料投放,并控制清晨、傍晚投料喂养时间。5

鱼种投放密度在养殖黄刺鱼时,其最佳养殖体重为15~35g,规格为10~15cm,在进行黄刺鱼套养时,需要注意放养规格,同时池中不能培养其他凶猛性肉食鱼类。通常养殖池塘内投放量为约2500~6000尾/667m2,100尾鲢鱼、60尾鳙鱼进行配养,实现水调控质,配合投喂专用饲,当黄刺鱼重100~150g可上市销售。5

饲料投喂及管理养殖黄刺鱼可选择纯动物性饲料,常见的包括小虾、小杂鱼、蚯蚓等,同时需要保证饲料具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可适当添加其他配合饲料。在进行日投饵料时,可根据鱼体重量,投放原材料种类等进行合理配比。在进行人工饲料配合时,可适当添加鱼粉、菜饼、豆饼、次粉、米皮糠、诱食促长添加剂等。随着鱼体的增长,饲料应适当增加,饲料成本也逐渐增加。黄刺鱼属于杂食类鱼体,喜好肉食,此时需要高蛋白、高质量饲料,保证黄刺鱼的正常健康成长。在驯化后,可对鱼苗直接喂养人工饲料,但是天然鱼种需经驯食后才能摄入正常人工饲料。常见的驯食方法为:在池边沿边洒放鱼糜,2d左右,待鱼种摄食前,在鱼糜中逐步添加工饵料并定点投放,随后转为全人工饲料定点、定时、定量喂养。喂投时需保证水温超过10℃,并随着水温范围的增加,适当调整饵料日投量,从而保证饲料的投放质量。5

水质管理在养殖黄刺鱼时,要注意保证优质水质,鱼体喜好清洁水源,但是低氧耐抗力较差,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定时监测水中酸碱度,pH保证在7.0~8.4范围内,同时控制其可见透明度为35~45cm,水深超过1.2m。要注意时刻观察水中的溶氧程度,必要时可启用增氧设备。5

疾病预防为了增加黄刺鱼的产量,保证养殖的优质性、安全性,应当重视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5

抓好清塘消毒关将池边杂草及时清除,避免存在一定的水生昆虫、防止寄生虫的存在与生长。使用物理方式结合化学方法,对池塘进行彻底清扫,及时投放药物控制原生物病原,保证黄刺鱼有良好的生长环境。5

抓好苗种质量关进行鱼苗投放时,应当重视苗种的质量选择,要求苗种色泽亮丽、表面光滑、无病害、无损伤、无残缺,体质健康、规格整齐。投放、运输等鱼苗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耐心拿放。防止鱼体受损磕碰,并且要注意在鱼体入池前进行食盐水浸洗。5

抓好饲养管理为了保证黄刺鱼饲养质量,应当采用高营养、营养物质全面的饲养料进行喂养,同时需要使用人工饲料进行配合,保证鱼饲料内有充足蛋白质。必要时需要在饲料内添加一定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同时结合必要的训练保证鱼体可适应适应转换。鱼体生长到不同阶段时,应选择适宜径粒的人工饲料进行配合,保证饲料鲜嫩、无霉变,坚持科学喂养,促进鱼体吸收营养,增强鱼体的抗病性能,增强体质。5

疾病治疗养殖黄刺鱼时,常见的感染疾病为肠炎病、腐皮病、线虫病、纤毛虫病等。主要是受到水质不佳、鱼体异常、味投不洁、养料配合不全面等因素影响。对此类问题的主要诊治办法,包括对池底杂质、淤泥、病原进行去除,此时可选择配置后的福尔马林进行鱼种浸浴,随后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全池泼洒。此时还可选用二氧化氯配置融合剂对鱼池进行消毒。在治疗肠炎病时,不仅需要使用外要消毒剂,还需要使用内服药饵,此时的投放的顺序为先投放原饲料,在投放定量药饵,可持续5d左右,每天1次。注意捞出患严重病情、离群独游的鱼体,保证鱼塘每日都有新鲜氧气、新鲜注水。5

营养价值黄刺鱼肌肉蛋白质含量在15.37%左右,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0.37%,为鳜等10种淡水鱼之首;肌肉脂肪含量为1.61%,且含有人类自身不能合成的w-3、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全面,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比鲤、鲫、鲢、青鱼等淡水鱼都高。6黄刺鱼富含氨基酸,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滋补作用和药用价值,且无肌间刺。7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建林 - 教授 - 兰州大学